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1)取10只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品系和性别下同)小鼠,剪取整块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ETC。取5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5只8周龄T细胞受体(TCR)δ-/-型小鼠设为TCRδ-/-对照组,于背部脊柱线两侧各制作一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另取15只8周龄TCRδ-/-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DETC组和胰岛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组,每组5只,同前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每个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无菌PBS、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伤后2、4、6、8 d,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2)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9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TCRδ-/-对照组、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GF-Ⅰ蛋白表达水平。(3)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6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分离DETC,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4)同实验(2)取小鼠并分为野生对照组、PBS组、DETC组、IGF-Ⅰ组,在任意一侧耳朵朝内耳方向做一长3 cm的直线切口,深达皮肤全层。野生对照组小鼠伤后不进行任何处理,DETC组、IGF-Ⅰ组、PBS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于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 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无菌PBS。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5)同实验(4)取小鼠并进行分组、处理。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6)取20只3 d龄野生型小鼠(下同),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剪取全身皮肤,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DETC共培养组。DETC共培养组细胞加入1 mL DETC(细胞浓度为1.25×106个/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 DETC培养基,培养3 d,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检测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10 d,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7)取20只小鼠,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重组小鼠IGF-Ⅰ(10 ng/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无菌PBS,同实验(6)检测EdU阳性细胞百分比、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6)和(7)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伤后4、6、8 d,TCRδ-/-对照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野生对照组(t=2.78、3.39、3.66,P<0.05或P<0.01);DETC组、IGF-Ⅰ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PBS组(t=2.61、3.21、3.88,2.84、2.91、2.49,P<0.05或P<0.01)。(2)伤后3 d,TCRδ-/-对照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t=17.34,P<0.01)。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BS组(t=11.71,P<0.01)。(3)伤后3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和DETC组(t=24.95、27.23,P<0.01)。(4)伤后12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7.97、11.95、7.63,P<0.01)。(5)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1.59、9.51、3.48,P<0.05或P<0.01)。(6)DETC共培养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3.5±0.6)%、(66.5±0.5)%、(69.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3±1.3)%、(56.4±0.3)%、(54.9±1.3)%,t=7.97、17.10、6.66,P<0.01。DETC共培养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5.7±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1.2)%,t=8.34, P<0.01。(7)IGF-Ⅰ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1±0.9)%、(81.1±1.3)%、(66.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7)%、(74.9±0.7)%、(52.0±1.9)%,t=8.39、4.24、7.25,P<0.05或P<0.01。IGF-Ⅰ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3.5±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2±0.3)%,t=3.99, P<0.05。结论DETC通过分泌IGF-Ⅰ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潜能并抑制其向终末期细胞分化,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树突状表皮T细胞
  • 简介:通过研究了解中药对血管内皮调节以改善内皮的功能,达到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疾病,包括各项化验指标。

  • 标签: 中药 内皮素 调节
  • 简介:摘要铁调调节蛋白,一种重要的铁代谢调节蛋白,对铁调的表达起重要的调节作用。HJV蛋白有两种亚型,一种是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和在细胞膜上的m-HJV,另一种是经弗林蛋白酶作用的分泌型HJV。两种亚型的HJV均可对机体铁代谢进行调节。对HJV调控铁调表达和铁代谢的进一步研究不仅使我们对体内铁稳态的平衡有进一步了解,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针对多种贫血症和铁代谢病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铁调素调节蛋白 铁调素 铁代谢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 4)10-0140-02
  • 简介:摘要介绍了维生A诱导细胞免疫调节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表明维生A及相关化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在许多临床研究中已得到了充分证实,在人类中的作用已开始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 标签: 维生素A免疫调节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辅助治疗抽动障碍(TD)的临床疗效和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将40例患儿按病例编号分为常规组和干扰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及安定类药物治疗;干扰组予氟哌啶醇加α2-1b干扰(每次100万U,隔天1次)治疗,共观察8周,并设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功能。比较实验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结果TD患儿成本免疫功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治疗8周末,干扰组(10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实验前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常规组。结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TD有关。干扰组辅助治疗TD,疗效肯定。

  • 标签: 儿童 抽动障碍 干扰素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多抗甲是中国第一代生命科学家方亮教授发现的.他在研究克山病的过程中.发现溶血链球菌33号菌株的代谢产物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起到肿瘤自愈作用,经三期临床双盲验证.1984年论证会结论:该代谢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辐射及抗肿瘤作用,且没有毒副作用。

  • 标签: 多抗甲素 免疫调节剂 抗肿瘤作用 生命科学家 机体免疫 代谢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12只为基础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其余大鼠饲以高脂饲料,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注射低、中、高(10,20,40mg·kg-1·d-1)剂量丹参溶液(溶解于生理盐水)的试验组,2个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腹腔注射1次,连续30d。检测血清TG,TC,HDL-C及LDL-C含量及肝脏ACC1,FAS,HMGR,CPT-I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注射丹参后,大鼠血清中TG,TC,LDL-C含量降低,肝脏FAS和HMG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丹参通过降低TC含量,抑制LDL-C水平,及时清扫多余的胆固醇,有效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通过降低FASmRNA表达减少脂肪酸的合成,抑制HMGRmRNA表达来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 标签: 丹参素 高脂血症大鼠 血脂水平 mRNA表达水平
  • 简介:目的观察整合β1对人表皮干细胞(KS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人整合β1RNA干扰靶点特异性的寡核苷酸,连接到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pSilencer3.1/H1上,将其转染到KSC中,并根据转染的方式将KSC分为非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si整合β1-1、转染si整合β1-2、转染siNegative5个部分。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部分KSC整合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筛选出最有效的阳性载体,将其命名为si整合β1进行后续实验;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部分KSC整合β1mRNA的表达水平,上述检测均重复测定5次。结果非转染、转染空载体的KSC不能抑制整合β1蛋白的表达;转染si整合β1-1、si整合β1-2的KSC能够在蛋白水平抑制整合β1的表达,并且后者效果强于前者,抑制效率达到60%-70%,将其命名为si整合β1;si整合β1使KSC中整合β1mRNA水平明显下降,抑制效率约达70%。结论重组质粒转染KSC后可下调整合β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 标签: RNA干扰 抗原 CD29 转染 表皮干细胞
  • 简介:摘要铁调调节蛋白(HJV)是目前已知在调控铁调(Hepc)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上游调节基因。HJV在调节Hepc表达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虽然目前其机制并不是很了解。HJV是一种负性的引导分子,是BMP-SMAD信号通路的共同受体,上调Hepc的转录,并经历了复杂的细胞内过程本文就HJV表达、功能,及对Hepc的调节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于高血压是现在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压调节的研究对血压恢复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小白鼠的活体实验,探索胰泌(SCT)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目前胰泌对血压调节作用的研究还很少,这组实验将对研究胰泌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产生重要意义。

  • 标签: 胰泌素 血压调节 探索
  • 简介:通过在三种杨树无性系,I-214(Populus×euranericanacv.I-214)(ltalica)、中东杨(P.berolinensis)(Berolinensis)和群众杨(P.popularis35-44)(Popularis)一年生盆栽插条苗的木质部导入ABA和细胞分裂,研究了这两类激素在气孔调控中的作用。尽管不同无性系的气孔在对ABA的敏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ABA仍可导致气孔的关闭,然而在蒸腾流中的细胞分裂(与ABA共导入或分别导入)可以明显地抑制ABA的作用。并且玉米还能推迟土壤干旱所诱导的气孔关闭,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内源细胞分裂浓度下降而同时ABA上升.据此提出了复合胁迫信号的概念,即在根冠通讯中,是ABA和细胞分裂共同调控气孔的运动。另外还研究了玉米、激动、6-BA等不同细胞分裂与AB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6-BA与玉米和激动的作用相反,它不能抑制ABA的作用,反而促进其对气孔的关闭更多还原

  • 标签: 杨树 气孔导度 根冠通讯 细胞分裂素 AB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方向性迁移及微管乙酰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创面修复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aCaT细胞,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3 h的模拟电场组和用强度200 mV/mm电场处理3 h的电场处理组(处理方法下同,样本数分别为54、52),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处理3 h内细胞运动的方向并计算细胞运动的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及运动方向性cosθ。取2批HaCaT细胞,分为模拟电场组和用强度200 mV/mm的电场处理相应时间的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2 h组、电场处理3 h组及模拟电场组和用相应强度的电场处理3 h的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HaCaT细胞,分为模拟电场组和电场处理组,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及定位(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校正、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处理3 h内,与模拟电场组相比,电场处理组细胞有明显定向迁移的趋势,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均明显加快(Z值分别为-8.53、-2.05,P<0.05或P<0.01),方向性明显增强(Z=-8.65,P<0.01)。与模拟电场组(0.80±0.14)比较,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2 h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1.50±0.08、1.89±0.06)均无明显变化(P>0.05),电场处理3 h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3.37±0.36)明显增高(Z=-3.06,P<0.05)。处理3 h,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3±0.05、2.24±0.08、2.00±0.13,均较模拟电场组的0.95±0.27明显增高(P<0.01);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均较100 mV/mm电场组明显增高(P<0.01);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较200 mV/mm电场组明显降低(P<0.05)。处理3 h,电场处理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分布较模拟电场组更具有方向性,电场处理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量较模拟电场组明显增高(t=5.78,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促进HaCaT细胞定向迁移,在200 mV/mm电场强度下处理3 h可明显促进微管乙酰化水平。

  • 标签: 皮肤 细胞运动 微管蛋白 乙酰化作用 生物强度电场 表皮细胞
  • 简介:摘要1例59岁男性患者因肺低分化腺癌伴脑转移给予靶向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注射液15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 d。停药第17天,患者颈部和胸部出现红斑、瘙痒,随后红斑迅速扩散至全身,并出现水疱和广泛的表皮脱落,伴有瘙痒、疼痛和低热。考虑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导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人免疫球蛋白治疗,2周后,皮损基本愈合。

  • 标签: 内皮抑素类 表皮坏死松解症,中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外渗后的影响及药物外渗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三期重叠的危重症出血热患者,在升压治疗过程中,去甲肾上腺外渗后,局部皮肤坏死的护理分析。结果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去甲肾上腺外渗性损伤有效,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且无刺激性,患者感觉舒适,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外渗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护理
  • 简介:通过大田试验,每单位面积施用不同剂量的0.1%芸苔内酯可溶粉剂,以明确其对水稻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水稻齐穗期与灌浆期喷施0.1%芸苔内酯可溶粉剂对水稻千粒质量及结实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水稻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且对作物安全。

  • 标签: 芸苔素内酯 水稻 调节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寻常型银屑病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中药银屑病方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ultravioletB,NB-UVB)及阿维A联合NB-UVB治疗,免疫组化链菌素亲生物-过氧化酶连接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con-jugatedmethod,SP)检测2组治疗前后生存(survivin)的表达,并记录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areaandseverityindex,PASI)评分,比较治疗前后survivin阳性细胞数的差值及PASI评分差值,同时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survivin表达及PASI评分均下调,治疗前后survivin阳性细胞数差值及PASI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药组显著低于阿维A组。结论在调节寻常型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临床疗效方面两者作用相当,因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其适应证更加广泛。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生存素 中药 阿维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