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在声带麻痹(VCP)患者吞咽困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改进的Logemann方法,用稠和稀的液体进行VFSS。根据28例患者的VCP是否是中心或外周来源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的VFSS发现。结果13例患者中发现口腔异常,在所有患者中发现咽相异常,包括20例患者的穿透异常和14例患者的抽吸异常。在中心VCP患者中,不适当的唇闭合(LC)和推注形成(BF)和触发咽部延迟(TPS)和食管上括约肌释放(UESR)更频繁。与薄液体吞咽,咽中转时间(PTT)和咽延迟时间(PDT)在中央VCP患者中时间更长。结论吞咽的延迟和吞咽协调差对于中枢性VCP患者影响是巨大的。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不同吞咽功能评估方法以及康复策略,探究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自愿参与原则自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452例患者参与本次探究,严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组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26例。在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常规康复指导,在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吞糊试验+针对性康复指导。结果研究组患者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性更佳,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老年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不同吞咽功能评估方法以及康复策略,可获得理想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X线动态造影(videofluoroscopy,VF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各期的功能状态的评估效果,康复治疗前后误吸状况的变化。方法选择伴有呛咳、反复吸入性肺炎为主要症状的30例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均进行VFS,观察VFS口咽期异常征象的发生情况。康复训练20天后,观察VFS综合康复前后的误吸变化情况。结果康复前VFS口咽期异常征象发生率高低顺序为误吸(51.5%)、中重度咽部滞留(37.2%)、轻度咽滞留(23.6%)、中重度口腔滞留(24.5%)、轻度口腔滞留(26.5%)、重度渗透(28.3%)、轻度渗透(12.4%),18例发生误吸,其中隐性误吸9例。VFS误吸严重程度结果比较康复治疗后误吸包括隐性误吸均较康复前减少(P<0.01)。结论VFS可以观察吞咽障碍各期功能状态,可确切诊断吞咽异常,尤其临床评估不佳的咽期;并且对误咽尤其是隐性误吸能做出很准确的评估,对防治吸入性肺炎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并给与患者相应康复训练治疗对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本次参与研究患者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312例,并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对于疾病导致吞咽障碍且符合鼻饲营养指征患者给予鼻饲饮食;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评估病人吞咽障碍程度并在患者评估的吞咽功能等级基础上分别指导患者进行专业性康复治疗包括吞咽相关肌肉和反射的训练、食物摄入训练以及应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的变化从而判断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评估以及相关康复治疗对于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增高,且试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除此之外,患者于住院4周以及出院3月时检测卒中相关性肺炎显示试验组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并据此做出相应恢复治疗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效地降低了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应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利用视频脑电图监测脑功能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时间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后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方案,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组和非显效组,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脑电图指标变化。结果治疗3d、7d、14d后,显效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非显效组;BSI指标、DTABR指标和非显效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脑功能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后均存在有吞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入院第2天即开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在入院第15天开始,30天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经吞咽功能训练后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2.22%,有效率为28.89%,无效率为8.89%,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6月起到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其中的86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这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吞咽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没有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临床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运用。方法:选择8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3例。单纯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的同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两组患者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均完全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视频荧光成像法(VFG)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训练组(95.35%比69.77%,P=0.006)。与单纯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VFG评分[(5.74±1.86)分比(6.88±2.32)分]明显提高,SWAL-QOL[(762.66±27.22)分比(648.22±29.62)分]评分明显减少(P=0.025,0.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