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不同CT征象,及其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套叠的6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肠套叠套头部病变、套鞘部肠管、折返部肠管、套入部肠管及卷入的肠系膜脂肪、血管等的CT表现。结果直接征象套叠头部区肿块的靶征60例,其中单靶征44例、双靶征16例,外形呈肾形征39例、不规则状肿块21例;体部出现双肠管征20例;尾部出现彗星尾征15例,不同方向的“山”字征25例。间接征象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套叠区域肠壁增厚,肠腔内见肠系膜脂肪及血管影36例。伴有肿块旁肠系膜及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12例,腹水5例,转移瘤7例,其中肝脏转移4例,骨盆成骨性转移2例,多脏器转移1例。合并肾结石1例、输尿管结石3例。结论成人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成人骨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成人骨肉瘤患者39例,其中行CT检查28例,行MRI检查24例,行CT联合MRI双项检查13例。记录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MRI、CT联合MRI双项检查骨肉瘤诊断准确率及骨肉瘤征象检出率。结果28例骨肉瘤患者经CT检查确诊23例,图像可显示较高密度的软骨组织,大多数骨皮质显示密集的筛洞,髓腔内的肿瘤附近的皮质断裂处和肿块相连,形成瘤骨;24例骨肉瘤患者经MRI检查确诊20例,T1加权成像表现大多为低信号,小部分为等信号,且大部分信号不均匀;T2加权成像表现大多为局部高信号,且信号基本不均匀,部分坏死囊变,并见液平。CT联合MRI双项检查诊断骨肉瘤的准确率为100%(13/13),高于CT(82.14%,23/28)和MRI(83.33%,20/24),P<0.05;CT与MRI诊断骨肉瘤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CT联合MRI双项检查对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检出率为100%(28/28)、89.29%(25/28)、100%(13/13)、92.31%(12/13),高于MRI的0、70.83%(17/24),P<0.05;MRI、CT联合MRI双项检查对软组织肿块和瘤周水肿区的检出率为91.67%(22/24)、100%(24/24)、92.31%(12/13)、100%(13/13),高于CT的67.86%(19/28)、28.57%(8/28), P<0.05。结论CT和MRI诊断骨肉瘤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二者联合检测诊断骨肉瘤的准确率更高,单项CT或MRI检查对骨肉瘤征象的检出各具优势,二者联合检查对骨肉瘤征象的检出率更高。临床采用CT联合MRI检查诊断骨肉瘤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也能详细记录骨肉瘤征象,为骨肉瘤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重症肺炎的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我院治疗的68例重症肺炎的患者,与入院后的第1、3、5天分别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检测,根据其预后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的PCT和WBC的检测结果。结果死亡12例,存活56例;死亡组第3、5天及死亡前PCT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病情好转时,PCT水平下降;病情恶化时PCT明显升高。第1、3天对照WBC,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第5天及死亡或者转出前的WBC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PCT的水平,还可以协助判断重症肺炎的预后。
简介:摘要: 本综述旨在全面探讨现代诊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详细阐述了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常见成像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在辐射暴露、对比剂使用、误诊误判以及经济负担等方面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为医疗从业者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以促进合理应用和优化诊断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C 反应蛋白、血常规用于诊断成人细菌性肺炎价值,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到 2017年 5月间收治的 160 例成人细菌性肺炎患者展开本次研究,研究过程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即分为对照组(血常规检查)和观察组( C 反应蛋白检查),并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实施本次检查;检查完成后对比两组结果并分析其价值。结果:观察组诊断的阳性率 90.0%高于对照组 68.75 %,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 C 反应蛋白、血常规均可用于诊断成人细菌性肺炎,且均具有一定的检出率,但是 C 反应蛋白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推荐临床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