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患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2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均在次日出现双侧颌下腺明显肿大。查体发现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和温度无异常,无明显压痛,口腔内黏膜完整,颌下腺导管口未见红肿。超声检查示双侧颌下腺弥漫性肿大,可探及周围淋巴结及双侧颈部淋巴结。首次发生颌下腺肿大时,未意识到与药物有关,未给予停药及特殊处理,患者颌下腺肿大于2 d后自行消退。第2次住院用药后患者又出现双侧颌下腺肿大,因患者既往多次住院均使用过门冬氨酸鸟氨酸,未出现颌下腺肿大,故考虑患者的颌下腺肿大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关。停用该药,继续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1 d后患者颌下腺肿大完全消退。
简介:在水温25~33℃下,将平均体质量74.8±1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放养在池塘网箱中,投喂以豆油、鱼油、氧化鱼油为饲料脂肪源的5组等氮等能半纯化饲料(豆油组6S、鱼油组6F、2%氧化鱼油组2OF、4%氧化鱼油组4OF,及6%氧化鱼油组6OF),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了草鱼肝胰脏中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通路中GCLC、GSR、GSTPI、MGST1基因的表达活性及GSH的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研究了氧化鱼油对草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72d的养殖结果显示:6F组GCLC的表达活性显著下调(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GSR的表达活性均下调,6F和4OF组间显著下调(P〈0.05);GSTPI的表达活性均显著下调(P〈0.05),与饲料中(EPA+DHA)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除6F组外,其余各组MGST1的表达活性均较6S组显著下调(P〈0.05),且MGST1的表达活性与饲料丙二醛(MDA)含量呈二项式关系,与6S组相比,其余各组肝胰脏中GSH含量及SOD活性均显著下调(P〈0.05)。氧化鱼油引起草鱼GSH/GST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相适应,肝胰脏GSH合成相关基因和MGST1的表达活性下调,而GSTPI的表达活性增强。GSH/GSTs通路基因表达活性和GSH含量随饲料中氧化鱼油的增加呈梯度变化。
简介:目的:观察谷胱甘肽注射液(阿拓莫兰)对酒精性肝病的疗效。方法:34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类治疗组34例(阿拓莫兰1.8g/d,静脉滴注,14d为一疗程),对照组11例(维生素C2.0g,ATP20mg,辅酶A100U,1次/d,静脉滴注,疗程同上)。结果:第一疗程(14d)后症状改善率治疗组为85.0%(29/34),对照组为40.4%(5/11);转氨酶恢复至正常者治疗组占73.5%(25/34),对照组为33.3%(4/11),P<0.01。第二疗程后症状改善率治疗组为94.0%(32/34),对照组为53.6%(6/11),P<0.01;转氨酶恢复至正常者治疗组占88.2%(30/34),对照组为63.6%(7/11),(p<0.05)。结论:阿拓莫兰注射液对酒精性肝病患者转氨酶异常有良好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谷胱甘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3月本院的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n=37)与对照组(n=37),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干预组使用谷胱甘肽,干预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干预组TNF-α、IL-6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6 分钟的步行距离要比对照组远(P<0.05);干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谷胱甘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显著的价值,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还能够实现血清指标的改善,降低机体炎症水平,临床利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GSS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谷胱甘肽合酶(GSS)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确诊的1例GSSD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以"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焦谷氨酸尿症""glutathione synthase deficiency""GSSD"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收录的关于GSSD患儿诊治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GSSD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点。本研究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7ZSLYEC-105),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临床特点及转归:本例患儿为女性,4 d龄,因"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4 d"入院。患儿临床表现为中度贫血、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焦谷氨酸尿症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改变,并有类似GSSD临床表现的家族史(其同胞姐姐4 d龄时发病,放弃治疗后50+ d龄时死亡)。经治疗后,本例患儿呼吸困难缓解,但仍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经基因检测确诊为GSSD(重型)后,监护人放弃治疗,患儿于2个月龄时死亡。②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儿为GSS基因c.491G>A和c.800G>A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③文献复习结果:检索到10篇关于GSSD患儿诊治研究相关文献,共计纳入15例GSSD患儿,包括轻、中、重型GSSD各为2、2、11例。轻、中型患儿(共4例)经早期诊断、积极干预达临床治愈;重型患儿(11例)中,3例生后5个月内死亡,8例存活儿均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2例患儿接受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共检出11种GSS基因突变,其中6例检出GSS基因c.491G>A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均为中或重型。结论GSSD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可有家族遗传性。该病由GSS基因突变所致,其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该病患者生存率、改善长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甲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在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选取我院中急性甲型肝炎的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基础上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患者为实验组。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照组的治疗后的肝功能检测指标(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在急性甲型肝炎的患者中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肝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