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追逐和依赖越演越烈。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和现行的土地制度构成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标尺竞争的必要条件。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31个省份土地财政的实证研究表明,省级区域之间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回归结果显示,一个省份相邻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每增加1%,会促使该省份增加土地财政收入约0.53%左右。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省级政府间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标尺竞争。

  • 标签: 土地财政 效应分析 标尺竞争机制
  • 简介:<正>所谓财政的“挤出效应”,是指由于财政活动而引起的非财政投资减少的现象。这是因为,政府的活动总要占用和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这就减少着即“挤”了社会资源中不是经由国家预算安排的投资数额,直接影响和阻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态势。因此,如何看待这一财政现象,就直接关系到如何构造财政分配模式和安排财政运行的问题,从而成为财政经济学界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西方,这一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尽管存在着反对

  • 标签: 挤出效应 财政运行 财政投资 社会资源 计划型 国家预算
  • 简介:从理论视角探讨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收入分层的分布模式、内生关系与空间溢出效应,为使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收入分层实现合理的分布模式,需要从两者间的关系着手,继续增加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同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 标签: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 收入分层 引致需求
  • 简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社会总供求最有力的两个经济手段.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态势的分析,提出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取向及宏观构想.主要包括整体目标导向.“适度从紧”的客观把握以及深层次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现实取向等。

  • 标签: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中国 存款准备金 宏观调控 财政收入
  • 简介:所谓财政投资的"挤出效应",即政府的财政投资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是这种投资没有能够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反而使得民间投资有被挤出的现象。纵观我国近几年的投资情况,财政"挤出效应"已带来不良的后果。据统计,2001年中央在上海的基建投资项目达到201项,我们选择上海造船基地、太湖流域工程、华联制药激素新药等几个有代表的项目进行分析:中央对这些项目的投入资金为20.4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地方财政及项目的银行贷款等金额为35.7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64%,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其中的民间投资额为零。这些大宗的基建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但逐渐产生出的"财政投资挤出效应",在

  • 标签: 挤出效应 财政投资 民间投资 基建项目 建设领域 政府投资
  • 简介:每个独立的企业或产鼎,都将是整个商业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节点;每一个散落而独立的企业节点,都将被吸进属于它的巨大商业黑洞中

  • 标签: 商业空间 黑洞 网络世界 企业 节点
  • 简介:构建货币调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响应机制模型,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利率调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效应。结果表明:在当前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比较明显;经济增长本身具有空间效应;利率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东至西依次减弱,财政政策冲击呈现出东强、中弱、西强的区域差异性规律;财政政策和货币调节效应存在区域互补性与趋同性。决策者应在"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政策下,实施有区别、有倾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 标签: 货币调控 财政支出 结构VAR 通货膨胀
  • 简介:利用时间序列泰尔指数,测算现有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发现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收入均等化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但在均衡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方面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这是因为现有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倾向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均衡作用,缺乏对公共物品支出需求和成本约束的考虑。事实上,中国均等化转移支付设计需要考虑地方政府公共物品支出需求和财政收入能力在内的双重标准,这应作为下一步公共财政框架下完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关注的重点。

  • 标签: 财政体制 转移支付 均等化 泰尔指数
  • 简介:在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中的环境代价.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财政分权的环境污染效应问题,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有助于环境的改善,但是政府间竞争会导致政府行为的扭曲.随着政府竞争程度的加剧,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会被削弱.本文还运用博弈论解读了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行为选择,旨在找出解决政府间“趋劣竞争”的办法.

  • 标签: 财政分权 政府竞争 环境污染
  • 简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财政政策,其宏观调控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财政政策需要通过作用于市场中微观主体(如企业),才能实现其政策效果和目标。微观主体是宏观财政政策的运行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宏观财政政策的效应传导具有微观特征。

  • 标签: 宏观财政政策 结构性 微观性 效应传导
  • 简介: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内需,启动经济增长,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但目前实施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种种负面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作为一种长期的调控政策经常使用同时该政策的实施还必须要和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及启动消费需求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

  • 标签: 财政政策 扩张性 负效应 结构调整 体制改革
  • 简介:<正>一、1998年预算安排基本上体现的是“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在1998年初,基于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财政预算是按从紧的政策要求进行安排的。这主要表现在: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安排是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基础上的。财政总收入安排9683.68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041.68亿元,增长12.1%。这种安排是考虑了亚洲金

  • 标签: 积极的财政政策 政策效应分析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1998年 1999年
  • 简介:摘要该文选取102个地价监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16年24个季度的综合地价环比指数,从多维接近性(地理接近性和层级接近性)的角度,研究外溢效应、攀比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地价空间关联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城市间地价关联关系,通过构建地价关联网络,运用QAP回归和线性回归方法检验外溢效应与攀比效应对地价空间关联及其网络中心性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地价空间关联的影响因素,而且为城市土地出让价格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地价空间关联 外溢效应 攀比效应
  • 简介: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

  • 标签: 人际交往 空间距离 文化背景 社会地位 身体接触 “自我”
  • 简介:摘要:随着当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也愈来愈多,随之产生的市场商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对商业空间的设计和空间色彩有一定要求。好的空间设计可以让顾客在购物中更加舒适,在此基础之上把控好色彩在商业空间内的使用,给顾客以视觉上的冲击,更加可以一瞬间吸引顾客的眼球。

  • 标签: 商业 空间设计 色彩效应 营造方式
  • 简介:公共财政是减贫主体中最重要的力量。重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农民增收战,是“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10-2015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农村贫困人口的面板数据,用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作为衡量农村减贫的指标,建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贫困人口之间的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应显著且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上西部边远地区各省市财政支农支出的减贫效应大于东中部地区;但从各省市减贫效应弹性系数来看,中部内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减贫效应最高的省市远远大于东、西部地区减贫效应最高的省市。国家必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分配,倡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特点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 标签: 财政支农支出 减贫效应 农村贫困人口 区域差异
  • 简介:土地财政长期困扰着地方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性,随着财政改革进程的稳步深入化,这影响效应又会逆向作用于地方政府改革进程。文章通过梳理土地财政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既有文献,建构土地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之间的理论关系模型,以便诠释土地财政对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产品之间理论关系,并得以有效区分与联系。同时,借助于随机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厘清了土地转让与财政自主权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显著影响。此外,通过稳健性检验,发现土地财政的增加是会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负向性外部效应。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土地财政配置关系,优化土地税收结构,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进而推动土地财政的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 标签: 土地财政 财政自主 公共服务 关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