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阳光明媚,春色满园。2017年3月17日至3月30日,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中共汝州市委、汝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太康县委、太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在郑州联合举办了“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活动”。其间,河南18个稀有剧种齐亮相,共演出了13台大戏,2台折子戏,可谓剧种丰富,形式多样,经典频现,技艺惊人。一时间,古腔古韵放异彩,笙歌管弦动地来!如此“稀有”的演出,对于许多未看过此类演出的观众来说,几乎是一场饕餮盛宴!所以,剧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滿,掌声一波响过一波,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大石桥有戏”广场演出更是欢腾雀跃,人山人海。同时,由“戏缘”在线直播的观众人数已达84万之多。前所未有的演出盛况,前所未有的观演热情,使中原戏曲舞台与春天共舞!姹紫嫣红,花开烂漫!河南稀有剧种现有近30个,参加本次展演的剧种即有18个。有“板腔体”剧种,有“曲牌体”也叫“联曲体”剧种,还有以杂调小曲和板腔体相融合的综合体剧种。这些剧种又因上演剧目和表现风格的不同,分属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两种类型。具体说来,此次展演显示了以下特点。
简介:考查"教"的字形字源发现,甲骨文"教"字右侧字形的意义在古文字学界尚无定论,存在辨为"父"字的可能;较之"攴"字,"子、文、心、言、音、玄"等字作为篆体字"教"字的右侧偏旁所带来的文化启示,与先秦儒道经典之中的"教育"意义关联性更强。从教育史视角考查,"教"的内容和制度经历了从"爻"之教到"孝"之教的变化。先秦时期"爻"之教的内容包括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信息交流,而两汉之后的"孝"之教则反映了教育内容的伦理化、狭隘化和教育制度的政治化。考查和还原"教"之本义,启示了中国教育学需要突破旧教育史观的束缚,引入活泼生动的文化学视角,重视文字和经典的独特作用,从而不断深入探究完整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支撑当代中国文化和教育走向复兴的源头活水。
简介:在抗战相持阶段最艰苦的1942-1943年,河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饥荒。河南省启动了勘灾和报灾机制,向中央请求赈济并减免军粮征实征购任务。中央政府始出于对地方报灾请赈的不信任和抗战全局的考量,对河南灾荒的介入较慢。围绕军粮减免,地方与中央以及各部委之间讨价还价、纵横捭阖,凸现了抗战与赈灾、征粮与拨款、中央调控与地方自筹、灾区与邻省以及党、政、军、民多维之间异趋共振的复杂利益格局。媒体尤其是外媒的干预,加速了中央赈灾体制的运作。国民政府最终采取了救灾和正面宣传交叉运用的两手策略化解了其统治合法性危机。究其原因,从赈灾社会化到政治化体现了近代国家统一和集权的进程。窥其利弊,大政府救灾体制的形成具有一体两面辩证的双重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