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TMT1)矢状不稳与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T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中心就诊的111例拇外翻患者(167足)的负重CT影像学资料。患者接受PedCAT负重CT扫描双足,使用CubeVue软件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跖骨抬高距离(PD)、内侧楔骨-第一跖骨关节面角(CMA)及跖骨突出距离(MPD),其中PD及CMA作为TMT1不稳的征象。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足踝功能测试(FAAM)评分。根据临床检查有无TM将患者分为TM组及非TM组,比较两组间HVA、IMA、PD、CMA、MPD、VAS及FAAM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CMA和HVA、IMA、VAS及FAAM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111例患者(167足),其中男35例,女76例,年龄(57.7±14.1)岁。TM组中HVA(37.9°±8.6°)、IMA(17.9°±2.6°)、CMA(2.1°±0.3°)、PD[(1.8±0.4)mm],均高于非TM组[HVA(32.5°±9.1°)、IMA(15.1°±3.4°)、CMA(1.7°±0.3°)、PD为(1.6±0.2)mm](均P<0.001)。TM组及非TM组M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TM组VAS评分高于非TM组(P<0.001)。TM组FAAM评分为(54.1±11.8)分,低于非TM组的(66.2±11.4)分(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D与HVA、IMA及VAS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PD、CMA与FAAM评分呈负相关(rs=-0.637、-0.254,均P<0.001);CMA与HVA、IMA及VAS评分呈正相关(rs=0.603、0.971、0.269,均P<0.001)。结论负重CT有助于TMT1矢状不稳的诊断,TMT1矢状不稳程度与拇外翻严重程度及TM具有相关性,TMT1不稳对拇外翻病理变化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报告1例因肿瘤所致的转移性骨癌引起骨痛的治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153sm-EDTMP(153钐-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治疗转移性骨癌骨痛,探索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骨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恶性肿瘤骨转移并伴有骨痛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联合组(n=42)和单药组(n=42),联合组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单药组单用唑来膦酸。复方苦参注射液30mL/d,d1~14;唑来膦酸4mg/d,d1;每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两周期治疗后,两组患者骨痛缓解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EORTCQLQ-BM22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经过两周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联合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vs.71.43%;P<0.05);两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67%vs.14.29%,P>0.05),并且所有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1~2级),易处理。EORTCQLQ-BM22量表评分结果显示,除了社会心理方面,治疗后无论是疼痛位点、疼痛性质还是功能障碍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和单药组相比,联合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治疗能有效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性骨痛,并且不良反应轻微,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其中侵袭和转移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胃癌的常见转移部位有肺、骨、肝、脑、卵巢等,但转移到小指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67岁男性患者,胃腺癌转移至右手小指,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甲状腺转移癌是指甲状腺以外的器官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转移至甲状腺,临床上较为少见,甲状腺转移性肝细胞癌更为罕见。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例以“声音嘶哑伴颈部胀满不适”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完善全身化验检查无禁忌后进行了甲状腺全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右侧甲状腺转移性肝细胞癌,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1年半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去世。
简介:摘要转移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的发生率远高于原发性肝癌,达20倍,在我国由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高,因而两者相当接近,我国转移性肝癌约为原发性肝癌的1.2倍1。转移性肝癌大多在原发癌产生症状和体征后被发现,部分在原发癌手术时被证实,对于无症状性肝转移癌一般在影像学检查中才被查证。我们通过对398例转移性肝癌的临床分析以期对转移性肝癌的与既往史及临床特点的关系作一探讨,从而更早的诊断和鉴别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降低其漏诊率及误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我科手术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38例的术后护理,效果较满意。方法术后重点为生命体征、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神经系统、功能锻炼、饮食、出院等方面观察、护理和指导。结果本组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24.3个月。术后疼痛消失19例,占50.00%;疼痛缓解13例,占34.21%;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6例,占15.79%。本组平均住院时间20d±3d,均在出院后做放疗、化疗。结论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切口、引流等方面的观察和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顺利和康复的有力保障。
简介:摘要62岁男性患者,发现右心室肿物1天。既往有骨肉瘤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心腔内及右心室壁占位性病变。2019年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肿物切除术+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缝置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间叶源性恶性肿瘤,考虑心脏转移性骨肉瘤。术后随访1年,患者心功能良好,心腔内未见肿瘤复发,右心室壁占位无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止痛效果。方法采用在模拟机下定位,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和电子线体外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53例。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分成两组(1)X线组6MVX射线3Gy/次,5次/周,总剂量30Gy/10次/2周,共118例。(2)电子线组根据不同病灶深度,选择不同能量电子线6Mev-15Mev,3Gy/次,5次/周,总剂量30Gy/10次/2周,共35例。结果(1)X线组疼痛缓解112例,有效率为95%,未缓解6例;(2)电子线组疼痛缓解30例,有效率86%,未缓解5例。两组病例治疗有效率为92.8%。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放射治疗对于由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癌性骨痛止痛效果确切可靠、显效快,可作为癌性疼痛的主要止痛方法或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