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癌转移性疼痛予以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甄选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骨癌治疗的患者65例参与本次研究,所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化疗治疗的32例患者记为对照组,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的33例患者记为探究组,临床治疗后评估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数据分析:探究组镇痛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大于探究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在骨癌转移性疼痛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中的整体治疗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甲状腺转移癌是指甲状腺以外的器官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转移至甲状腺,临床上较为少见,甲状腺转移性肝细胞癌更为罕见。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例以“声音嘶哑伴颈部胀满不适”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完善全身化验检查无禁忌后进行了甲状腺全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右侧甲状腺转移性肝细胞癌,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1年半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去世。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的资料,评估放疗对初诊转移性头颈鳞癌(HN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SEER数据库筛选2010—2015年初诊为转移性HNSCC的患者1226例,包括放疗组762例(62.1%),未放疗组464例(37.9%)。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癌症特异性生存(CSS)和总生存(OS),在全组患者中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和倾向配比评分(PSM)评估放疗对预后的影响。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风险组,并在不同风险组中分析放疗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中位CSS和OS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0.0个月;放疗组和未放疗组的中位CSS时间分别为13.0个月和6.0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2.0个月和6.0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灶部位、T分期、N分期、转移脏器个数、手术、放疗和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CSS:P值为0.045、0.021、0.001、0.002、<0.001、<0.001、<0.001、<0.001;OS:P值为0.002、<0.001、0.002、<0.001、<0.001、<0.001、<0.001、<0.001)。PSM配对后,在低、中、高风险组中,放疗和未放疗患者3年CSS分别为:62.5%∶23.5%、22.4%∶15.7%和10.5%∶9.6%(P=0.008、0.001、0.203);3年OS分别为:58.0%∶20.8%、19.8%∶12.7%和7.0%∶6.1%(P=0.002、0.001、0.166)。结论放疗显著提高低风险和中风险组患者的CSS和OS,但高风险组患者不能从放疗中生存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国内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117例应用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7例(74.4%),女30例(25.6%);年龄(57.9 ± 10.9)岁,体质指数(23.6 ± 3.4)kg/m2;有吸烟史79例(67.5%),高血压病44例(37.6%),糖尿病19例(1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70例(59.8%),1分39例(33.3%),2分5例(4.3%),3分3例(2.5%)。101例(86%)既往行肾切除术。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104例(88.9%),乳头状肾细胞癌8例(6.8%),嫌色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2例(0.9%),嗜酸细胞癌1例(0.08%)。患者诊断为mRCC后行PD-1单抗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分析总体人群和相关亚组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客观缓解率(ORR)、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等。结果117例中40例(34.2%)行PD-1单抗单药治疗,其中信迪利单抗15例,卡瑞丽珠单抗13例,替雷利珠单抗8例,特瑞普利单抗4例。77例(65.8%)选择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其中应用阿昔替尼63例,舒尼替尼14例;PD-1单抗为替雷利珠单抗29例,信迪利单抗20例,特瑞普利单抗13例,卡瑞丽珠单抗10例,帕博丽珠单抗5例。初始治疗后23例因疾病进展更换药物,其中PD-1单抗单药治疗者中8例换为另一种PD-1单抗治疗;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者中15例更换PD-1单抗或靶向药物类型。总体人群的中位OS为35.6(19~60)个月,PFS为12.1(1~60)个月;5例完全缓解,51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总体ORR为47.8%(56/117)。单药PD-1单抗初始治疗的中位PFS为10.5 (1~60)个月,初始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的中位PFS为12.6 (1~30)个月。更换治疗方案后,8例PD-1单抗单药治疗的PFS为10.1(4~19)个月,15例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PFS为11.7(1~25)个月。PD-1单抗单药治疗均未发生≥2级trAE,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中52例共出现124例次≥2级trAE,最常见者为血压升高(18.5%,23/124),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15.3%%,19/124)、皮疹(14.5%,18/124))、氨基转移酶升高(10.5%,13/124)和骨髓抑制(9.7%,12/124)。11例(9.4%)患者需中断PD-1单抗治疗以减少trAE。结论在国内真实世界人群中应用PD-1单抗治疗mR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与国外多个关键临床试验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CT对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85例伴有腹膜或肝脏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临床因素,包括体力状况(PS)评分、病灶部位、肿瘤指标;收集影像学因素,包括原发灶最长径、最大截面积及CT值、病灶强化是否均匀、CT血管壁外侵犯评分(ctEMVI)、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胃周淋巴结是否融合及坏死、有无融合的大块淋巴结、肝脏转移灶最大截面积及CT值、腹膜转移CT评分、腹膜转移结节最大直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指标的组间预后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确定P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和延迟期CT比值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最大截面积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和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延迟期CT比值及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是PFS的风险因素(P<0.05);PS评分、CA724、原发灶最大截面积、肝脏转移灶最大截面积和腹膜转移CT评分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中,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是晚期胃癌患者PFS的独立风险因素(HR=0.41、2.50,P=0.009、0.006);PS评分、CA724、腹膜转移CT评分是患者OS的独立风险因素(HR=46.78、6.26、92.92,P=0.026、0.009、0.007)。结论基线CT上原发灶大小、病灶CT值以及腹膜转移CT评分可作为单部位远处转移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基线CT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具有一定的生存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原发灶及配对转移灶错配修复(MMR)状态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诊断为mCRC且可获得配对样本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MMR蛋白(MSH2、MSH6、MLH1、PMS2)表达,确定配对样本MMR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根据原发灶MMR状态分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组和错配修复完整(pMMR)组,根据配对样本MMR状态分为异质性组和非异质性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84例原发灶样本中,9例[10.7%(9/84)]呈dMMR,75例[89.3%(75/84)]呈pMMR,dMMR组较pMMR组肿瘤更多位于右半结肠[88.9%(8/9)比42.7%(32/75),χ2=7.168,P<0.05]、原发肿瘤直径更大(7.00 cm比4.00 cm,Z=2.555,P<0.01)、分化程度更差[66.7%(6/9)比21.3%(16/75),χ2=8.543,P<0.01];84例配对样本中,2例[2.4%(2/84)]呈单个MMR蛋白差异表达,10例[11.9%(10/84)]呈MMR状态异质性,包括4例[4.8%(4/84)]原发灶dMMR、转移灶pMMR,6例[7.1%(6/84)]原发灶pMMR、转移灶dMMR,统计学分析显示,与非异质性组比较,异质性组具有较大原发肿瘤直径(5.75 cm比4.50 cm,Z=1.988,P<0.05)和较差分化程度[70.0%(7/10)比20.3%(15/74),χ2=11.271,P<0.01]。结论10.7%的mCRC配对样本MMR状态表现出异质性,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多点、多部位取样,综合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MMR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四肢长骨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2年1月期间确诊的50例四肢长骨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21例、异体骨加带锁髓内钉内固定15例、骨水泥加带锁髓内钉内固定8例、骨水泥加钢板内固定4例、异体骨加钢板内固定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1例感染。随访时间均值为36.46月。股骨中段异体骨植骨加髓内钉内固定患者中有1例术后3月左右内固定钉松动;随访结束的时候有4例异体骨转移患者移植骨和宿主骨未达到骨性愈合,但对功能无影响。术后疼痛感均改善。Enneking评分显示优78.00%,良18.00%,差4.00%。2年生存率36.00%,5年生存率16.00%。结论 四肢长骨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使用手术的方式治疗,疼痛感降低,能预防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提高其肢体功能、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差,目前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有限,且可能无法获益的有害副作用发生率高。免疫疗法通过恢复抗肿瘤机制而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然而,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有限,包括免疫治疗和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组合,主要关注人类的临床试验。这些研究的分析包括MMR/MSS的状态、合并策略的存在、疾病控制率和中位总生存率。证据表明,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如抗PD1和抗PD-L1,对不到10%的微卫星稳定、MMR熟练的结直肠癌患者有效。在一小部分微卫星不稳定、MMR缺乏的癌症患者中,有效率为40-50%。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正在研究中,但尚未恢复抗肿瘤机制,以允许持久的疾病消退。免疫治疗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既定化疗方案提供了潜在的补充策略。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确定哪些免疫检查点抑制的辅助物可以解除粘附抵抗,并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对个体化治疗产生反应,不仅提高反应率,而且缓解不必要的副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和直接手术切除对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 1月至202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转移性PanNET患者的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接受转化治疗后手术与直接手术的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转移性PanNET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18~74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88例术式为原发灶联合肝转移灶切除,12例为原发灶联合其他器官或肝外转移灶切除,1例为原发灶切除。多因素分析显示,R2切除(HR=1.943,95%CI:1.262~2.990,P=0.003)及G3分级(HR=1.876,95%CI:1.001~3.516,P=0.05)为转移性患者术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63例(62.4%)患者直接手术,38例(37.6%)接受术前转化治疗。转化治疗组比直接手术组有更高比例的T3/T4期(68.1% 比39.7%,P=0.007)、联合器官与肝外转移切除术式(26.3% 比9.5%,P=0.005)及R2切除(71.1% 比42.9%,P=0.005)。转化治疗组和直接手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倾向评分重新匹配后,转化治疗组的mPFS优于直接手术组(HR=0.442,95%CI:0.207~0.943,P=0.027)。结论转移性PanNET行转化治疗再手术切除患者预后优于直接手术,切缘和分级是影响转移性PanNE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左肩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组织学最初误诊为黑色素瘤,胸腔积液细胞学险些漏诊。患者男,20岁。左肩部皮下肿块,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呈巢状或束状分布,被纤维间隔分隔,瘤细胞为多角形或梭形,富含嗜酸性胞质,部分胞质透明,部分胞质内可见色素,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肿瘤切缘及基底未见瘤组织。胸腔积液细胞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单个散在或松散聚集,肿瘤细胞较小,是淋巴细胞的2~5倍,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或中等量,部分胞质嗜酸性,部分浅染,部分可以看到色素;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组织切除标本和胸腔积液包埋块标本做免疫标记显示S-100蛋白、HMB45、Melan A、波形蛋白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EWSR1基因有断裂。确定诊断为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因此需要仔细分析临床特点及形态学特征,并充分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手段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