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平均分为NPPV治疗组(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与IPPV治疗组(有创正压机械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后,NPPV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IPPV治疗组的65.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PV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性治疗,效果较佳,值得广泛应用;急诊医务人员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选择合理、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以此保障治疗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8名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包括SBP、HR、RR、PaO2、PaCO2、PH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辅助治疗急性心衰患者的有效措施,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呼吸功能、血气等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抽选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抽样数量为100,将其中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剩余50例纳入实验组,采用无创机械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治疗,在对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时加用无创机械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1至2019-1我院诊治的6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比Sa02、PaC02与Pa02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Sa02、PaC02与Pa02进行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实施比较,观察组96.67%,对照组80%(P<0.05)。结论针对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临床价值高,即可保证整体治疗效果,还可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简介:目的研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应用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气道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老年患者10例,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并强化人工气道的管理,包括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保证有效吸痰和防止感染。采用PoRtEx囊上吸痰式高容低压气管将导管切开,保持适当的导管气囊充气量。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h的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O2/Fi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监测。结果接受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后,患者的通气情况有效改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机械辅助通气治疗老年呼吸衰竭能明显减少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左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性,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SpO2、HR、RR等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使左心衰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迅速提高,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抢救的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性,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SpO2、HR、RR等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使左心衰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迅速提高,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降低气管插管率率和病死率,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1)、手术开始5 min(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5 min(T4)时记录SpO2。于T1、T3和T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O组T3时SpO2和PaO2升高,T3,4时A-aDO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 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并统计所有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其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动脉血气指标中氧分压、氧饱和度等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其心脏及呼吸肌负荷,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心肌损害及系统性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