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选用钛基为基体,利用电沉积法自制出具有较高电催化活性的钛基PbO2电极,以淀粉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管式反应器,以钛基PbO2电极为阳极,不锈钢管为阴极,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电化学氧化降解实验。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通过调节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曝气量等因素对淀粉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得出最佳处理条件,当淀粉浓度为2.5g?L-1、电解质浓度2g?L-1、电流密度为12.5mA?cm-2、pH值为7、曝气量为0.1m3?h-1时,淀粉去除率达88.20%,COD去除率达50.16%。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简介: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或睑结膜切口入路,应用钛网支架重建眶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CT扫描和三维成像诊断,对18例眶底缺损患者进行微型钛网内固定术重建眶底缺损,其中10例为眶底伴邻近颅面骨折,采用头皮发际内冠状切口;8例为陈旧性眶底骨折,采用睑结膜切口。结果18例患者的眼球内陷和部分合并颧骨骨折的状况得到纠正,切口均愈合良好,切口位置较隐秘或未遗留瘢痕,颜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24个月,钛网支架无1例松动或移位或者其他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入路以及睑结膜入路都能为术者提供足够视野与操作空间,应用微型钛网内固定术可重建眶底缺损,防止复视,术后美观效果佳。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内镜下胃体息肉钛夹术后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消化科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经内镜下胃体息肉钛夹术后得到彻底治疗的187例胃息肉患者术后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术后均无穿孔或出血,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内镜下钛夹胃息肉后高频电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的治疗方法。要确保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后全面的临床护理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并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各类颈椎疾病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沉陷的相关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110例中有75例患者术后发生钛网沉陷,发生率为68.18,其中有轻度沉陷38例,重度沉陷30例;双节段切除融合术较单节段切除融合术更容易发生严重的钛网沉陷;颈椎凸曲度丢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间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发生钛网沉陷较为常见,主要是多节段切除造成的,术中尽量选择自体骨植骨,多保留相邻终板,以防止术后钛网沉陷。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高分辨率阵列侧向和方位电极系综合在一起的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3D-LS,该电极系具有径向、纵向和周向探测能力。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考察了井眼尺寸、冲洗带电阻率、侵入深度、层厚及围岩电阻率对六种不同探测模式的影响,确定了电极系尺寸和探测特性。分析伪几何因子,低侵时电极系的探测深度最深可达1.5m,其值接近斯伦贝谢双侧向电极系深探测深度,而大于高分辨率方位侧向成像仪深探测深度,并且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可提供多条径向不同深度曲线,可更好地描述地层侵入剖面。无限厚地层条件下,方位电极可识别出厚度0.1m的异常体,利用方位侧向曲线半幅点对应异常体厚度判断,对异常体纵向分层能力可达0.5m。高阻背景下,异常体的电阻率越低,越靠近井眼,方位越大于15度,越易被方位电极探测。数值模拟结果为后续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低阻异常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