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CT成像系统是通过面阵探测器扫描成像,不仅能迅速扫描被检测物体,而且所创建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本研究的CT仿真系统对真实CT工作流程进行了完整模拟,系统各模块所涉算法对GPU加速计算功能进行了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仿真系统运行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系统可交互运算速度,具有较高的仿真程度,安全性能良好,且便于应用。

  • 标签: 仿真系统 锥束三维CT 设计 系统架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AH)的不同所对应的容积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上颌窦外提升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CT(CB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8(58.3±12.3)岁。利用Mimics 21.0软件重建上颌窦模型,通过Materialise 3-matic 9.0 Research软件切割获取上颌窦底不同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观察上颌窦底提升一定高度(4~12 mm)所对应的容积,并对各提升高度所对应的容积进行侧别间及性别间比较;采用Pearson法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不同与容积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结果当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12 mm(间隔1 mm,取整数)所对应的上颌窦的提升容积分别为(0.41±0.12)、(0.62±0.17)、(0.85±0.23)、(1.13±0.31)、(1.43±0.38)、(1.76±0.46)、(2.11±0.55)、(2.11±0.55)、(2.88±0.77) cm3,各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左、右侧别间及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与提升容积之间呈正相关(r=0.866,P<0.01)。将性别、侧别、提升高度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提升容积(cm3)=0.31×提升高度(mm)-0.96,经回归方差分析,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R2=0.750, F=669.258, P<0.01)。结论CBCT可以快速获取上颌窦模型,并且可以根据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准确预测上颌窦提升容积的量,为临床种植术前评估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指导。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底提升容积 上颌窦底提升高度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移植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重建技术研究骨性Ⅲ类错患者上前牙的牙根吸收。方法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25例成年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T0)、术前正畸结束(T1)、治疗结束(T2)3个时期拍摄的大视野CBCT,应用数字化重建技术,测量上中切牙、上尖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及根颈部、根体部牙根体积,探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特点及不同牙位牙根形态变化的比较。结果(1)上中切牙在术前正畸(T1-T0)及术后正畸(T2-T1)阶段牙根长度及牙根体积均有显著减小(P=0.000),上尖牙牙根长度在术前正畸(T1-T0)阶段显著减小,牙根体积在术后正畸阶段(T2-T1)显著减小(P=0.000);(2)上中切牙、上尖牙根颈部牙根体积吸收量(T2-T0)及其所占体积百分比均显著小于根体部,吸收量比例约为1∶2;(3)治疗过程中(T2-T0),上中切牙与上尖牙体积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上中切牙牙根体积吸收量(21.26±13.33) mm3,上尖牙(20.02±10.75) mm3],上中切牙体积吸收量百分比(13.10±7.65)显著大于上尖牙(8.91±4.88)(P=0.031)。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中切牙及尖牙牙根长度和体积均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牙根吸收,不能忽视根颈部的体积减小。上中切牙较尖牙牙根损伤程度更明显。牙根体积测量为探索牙根吸收提供了更多角度、更敏感的途径。

  • 标签: 牙根吸收 三维重建 骨性Ⅲ类错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出血颅穿刺患者中应用CT重建结合定位导板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源于我院接诊的76例脑出血患者,采取“奇偶法”等量分为38例试验组与38例对比组、38例试验组。对比组采取传统开颅术治疗,试验组采取CT重建结合定位导板进行颅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结果:试验组穿刺准确率更高、血肿清除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NHISS评分更低,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更低,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讨论:在脑出血颅穿刺患者中应用CT重建结合定位导板的价值较为显著,可提高穿刺准确性以及血肿清除效率,可促进神经功能改善,且并发症风险较低。

  • 标签: CT三维重建 三维定位导板 脑出血 锥颅穿刺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CT颈椎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颈椎骨龄定量分期的常用参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二的颈椎标志点及相关测量项目,定义基于锥形CT的41个颈椎标志点和91项颈椎测量项目.由3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30名正常(牙合)受试者的锥形CT资料进行颈椎标志点定点,应用SimPlant软件输出颈椎各测量项目.结果通过对颈椎各测量项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和配对t检验,共筛选出可靠性较高的75项颈椎测量项目.结论高可靠性颈椎标志点和相关测量项目的确定,为进一步确定最具代表性的颈椎骨龄定量分期参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锥形束CT 颈椎 三维测量 可重复性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CT图像中标志点定位的可靠性,以期为建立基于锥形CT头影测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二头影测量中常用的39个标志点,4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8例正畸患者的锥形CT资料进行标志点定位,使用SimPlant软件输出每个标志点的坐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计算每个标志点在每个维度的可靠性.结果32个标志点方向的ICC>0.9,7个标志点有一个维度0.8<ICC<0.9,其他两个维度的ICC>0.9.结论本项研究测量的39个标志点中,32个标志点方向可靠性高,可以根据这些标志点来进行头影测量.

  • 标签: 锥形束CT 三维头影测量 标志点 可靠性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CT(CB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影像对颏管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确保颏孔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80例患者的160侧下颌骨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颏管的曲面、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3D影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曲面和矢状位影像可对下颌管进行全面的观察。水平位影像显示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靠近舌侧与下颌骨体平行走行,之后,以23°±5°角偏离舌侧转向颊侧走行,下颌管向颊侧走行与颏管形成的角度为101.76°±18.27°,最终分成切牙管与颏管。冠状位影像测量颏管的长度为8.09±1.06mm,直径为1.68±0.52mm,与下颌骨体下缘所呈的倾斜角为36.48°±8.43°。颏管起始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16.10±4.29mm。3D侧位影像可清晰显示颏孔位置。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明确了此区域神经、血管的分布及骨组织的状况,为牙种植钉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锥形束CT 颏管 种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结果二定性评价的Kappa值为0.66~0.87。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³和(62.8±70.9) mm³。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P<0.05)。结论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骨改建 三维测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青少年不同发育时期上颌骨特征并与骨性Ⅰ类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37例青少年,其中骨性Ⅲ类114例,骨性Ⅰ类123例,根据改良颈椎龄分为高峰期前组(T1)、高峰期组(T2)、高峰期后组(T3)。测量分析骨性Ⅲ类和Ⅰ类不同发育时期上颌骨特征。结果①骨性Ⅲ类指标各个发育时期均有性别差异,如上腭长度T1期[男(42.68±1.24)mm,女(41.53±1.39)mm,P=0.018]、T2期[男(46.06±1.34)mm,女(44.21±1.11)mm,P<0.001]及T3期[男(47.95±1.87)mm,女(46.01±1.22)mm,P<0.001]。②T1期上颌骨指标骨性Ⅲ类小于Ⅰ类,如上腭长度T1期Ⅲ类(41.53±1.39)mm,Ⅰ类(46.14±1.67)mm,P<0.001,这种差异持续至T3期,如上腭长度T3期Ⅲ类(46.01±1.22)mm,Ⅰ类(52.72±1.90)mm,P<0.001。结论①骨性Ⅲ类男性上颌骨特征各时期均大于女性,磨牙颊倾代偿明显,扩弓时应避免骨开窗开裂。②骨性Ⅲ类较骨性Ⅰ类在高峰期前就表现上颌骨发育不足,早期干预上颌骨发育可能效果更佳。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不同发育时期 上颌骨三维特征 锥形束CT
  • 简介: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的地表地质条件及地下构造变形复杂,地震采集资料品质差,难以准确落实其北西山前复杂带的构造,无法在上古生界取得进一步的勘探突破。因此,2016年新采集了线地震数据,在该地震采集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川西北部“双复杂”特点的地震叠前偏移成像处理解释技术:①结合露头信息、微测井及地质认识,形成基于大炮初至反演约束层析静校正技术;②基于小平滑面出发,利用近地表速度模型,形成地表、地下速度融合技术;③基于VSP测井约束的非线性层析成像技术。结果表明:运用上述技术,线地震数据资料品质得到较大改善,在攻关处理剖面上准确刻画了①号断层展布及上古生界下盘断点,新发现该断层逆掩下盘发育的上古生界隐伏构造,且该断层向北西山前复杂带迁移,使该地区栖霞组有利勘探区域由早期的2000km2扩大至3000km2。

  • 标签: 微测井 VSP 小平滑面 速度融合 非线性层析成像 隐伏构造
  • 简介:CT(conebeamcomputertomography,CB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的影像技术,它的应用为正畸学提供了影像,弥补了传统平面影像的不足,更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 标签: 锥状束CT 正畸
  • 简介:CT(CBCT)具有低辐射、高空间分辨力、成像等特点,能清晰准确地反映牙周病患者牙槽骨缺损情况及牙周膜、牙龈等结构,对牙周病的诊断、手术方案选择、手术计划制定、手术实施以及术后远期疗效观察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CT在牙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牙周炎 口腔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根管治疗病例的锥形CT(CBCT)影像,探讨这一技术在变异根管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使用ProMAX3DCBCT设备,分析比较300例根管治疗病例CBCT和常规X光片根管腔的影象特点。结果:CBCT能够显示根管的形态和分布,发现切牙双根管、磨牙根管数目异常、C形根管等根管变异。结论:CBCT可在根管治疗术前术中对根管变异作出明确的诊断,对防止根管遗漏、保存牙本质和保障根管治疗成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根管治疗 锥束CT 根管变异
  • 简介:目的:研究肱骨尤其是肱骨远端的特殊解剖形态,命名新的解剖名词,准确描述其结构特点,促进肱骨内固定器材的研究和改进.方法:选用青壮年不成对的肱骨12根,用3BCT(ThreeDimensoinalComputedTomography)进行扫描并重建,对骨表面特性及髓腔进行全方位的测量.结果:肱骨干大小结节以下大致呈圆柱体,其远段距髁部6.54±0.63cm(前屈距)处有向前的弯曲,称前屈角,为13.98±0.48度.髁上部逐渐变薄向内外扩伸形成内上髁及外上髁,而被鹰嘴窝和冠突窝分隔形成的两支称内上髁支和外上髁支,其中内上髁支宽:1.46±0.10cm,厚:1.38±0.10cm,外上髁支宽:2.07±0.09cm,厚:1.58±0.7cm,与纵轴的夹角称内上髁角和外上髁角,分别为:28.29±0.57度和34.15±0.65度.髓腔于髁上变宽薄,逐渐闭锁.结论:肱骨干髓腔无明显狭部,上端略大,向下端逐渐减小,末端矢径减小,冠径逐渐增大,不向内外上髁支内延伸.髁部前屈角,前屈距,内上髁角以及外上髁角等测量值变异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 标签: 肱骨 形态学 三维CT 3DCT 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领域中 CT的应用进展。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 8月 ~2019年 8月收治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患者 56例,患者术前均进行 X线摄片并行 CT扫描和 CT重建,对关节面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 11例髋臼骨折中 8例行手术治疗, 25例胫骨平台骨折中 22例行手术治疗, 20例腕关节骨折中 18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CT能清楚显示传统 X线摄片所不能直接显示的关节面骨折,对手术前的骨折分类、治疗方案制定以及手术入路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三维 CT 骨科 应用进展 治疗
  • 简介: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3D—CTA还可应用于稚动脉畸形、损伤、动脉瘤、夹层等的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3D—CTA在椎动脉病变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维CT成像 临床应用 三维CT血管成像 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