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现代法律史学是在传统法律史学和外来法律史学的双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性质,对完善这门学科的独立品格,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代法学理论,特别是运用部门法理论去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史材料,是中国现代法史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应简单地用部门法理论、现代法理学的一般概念去比附评论中国传统法史材料,使中国法史学研究带上过分浓厚的现代色彩。应重视法史学研究的学术批评问题,提倡既非庸俗吹捧也非恶意贬低的高水平的独立评论。
简介:历史学认知过程显示:"有用"(本体性内容)与"有趣"(感性形态)始终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学科的接受程度.因此,历史学家或史学工作者有必要正视接受者的存在,以便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把握好历史学作品.
简介:教育史学的字义本身就有故事含义,教育史作品也可读出故事来。故事现象是教育史学的寻常现象,但故事的常识观念遮蔽了故事在其他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叙事学与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故事理论带来一种新视角,从而对教育史学的故事现象与问题获得新的关切与认识,有助于在叙事自觉的重审中推进教育史知识的哲理反思。
简介:音乐史学─—问题与思考(上)刘经树在西文中,史学理论(Historiography)按其字面的意思又可译为历史编纂学。它从探讨史学研究方法人手,深入到对历史哲学以至于对史学本体的思辩,因此有人又称它为元史学、史学学。本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版了一大批...
简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四、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简介:<正>随着建设和改革前进的脚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史学研究却常有某种被冷落、被遗忘之感,尽管史学著作出版的品种年年增加,历史讨论会、纪念会也未见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史学曾几度有过发展与繁荣的
简介: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简介:根据刘家和先生的观点,自殷、周之际至司马迁作《史记》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古典史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以史为鉴"、"以史为法"和"以史立言"这样三个阶段,分别以《尚书》、《春秋》和《史记》为代表。本文目的在于,根据刘先生的这一分期框架,分析和探究中国古典史学中的"求真"问题,然后在与西方有关历史客观性理论的比较视野下,挖掘其对当前有关历史客观性或真实性观念的重建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简介:一、我的史学观的形成在十八岁之前,我从未想到自己今后会与史学结下不解之缘.记得1951年在重庆小学五年级,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答不上,教室里站满了困惑的同学们.老师最后叫我回答,我一口气答得很完整、圆满,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许这件记忆深刻的小事,就是预兆着我以后一生将从事史学的研究吧.然而,当时我对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的主要爱好和兴趣是文学,是从小养成的读书癖好.
简介:摘要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规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准确阐述历史概念,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做到史论结合,运用史学观点正确描述。教师教学中使用学科语言要规范、严谨,加强对学生历史语言规范化要求。
简介:历史规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之一,对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至关重要。历史规律是历史学在哲学层面的重要学术命题,历史研究者对历史规律问题的认识和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和辨别,影响着他们对历史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文化史学在历史规律问题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探索和创新,有助于转变传统历史研究中的僵化观念,突破传统叙事史的禁锢,开辟历史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推动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简介:
简介:心理史学以精神分析心理史学为主体有助于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突破,相应的也有负面影响,研究中应注意:注重方法上的综合性,资料上的心理史学特点,研究对象侧重点要变化,要持之以恒。
简介:教育史学科的未来,是与教育史学科百年历史和学科现实状况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学科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对教育史学科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加强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建设,重视教育专史的研究,确立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同时注意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研究的能力,以推动教育史学科的发展.
简介:姜鹏:《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补〉对原作的改动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资治通鉴》问世后,对其注释、订补、改写、续写之作不断出现。明代学者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订补著作。在《资治通鉴》卷十六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一段历史书写中,司马光采取了史实叙述与相关评论前后颠倒、错置,并对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借用、删节以凸显己意的手法,用于表达自身的施政理念。
简介:王晖:《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
简介: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中国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
简介:晁福林:《先秦时期鬼、魂观念的起源及特点》(《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鬼、魂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鬼、魂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习俗等皆与之关系密切。鬼观念滥觞于新旧石器时代之际出现的埋葬习俗,《山海经》的时代,人们或将形态怪异而令人惊骇者称为“鬼”。
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
历史学接受问题刍议
教育史学的故事问题
音乐史学─—问题与思考(上)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史学研究要走出史学界——史学发展浅论
史学受众与教育史学
中国古典史学中的“求真”问题
我的史学研究与史学观
用历史学科语言解决问题
文化史学视野下的“历史规律”问题
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及反思
心理史学概述及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教育史学科未来的几个问题
问题引领,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学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