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无尾两栖类已经成为研究亲缘识别机制的模式脊椎动物。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不仅依赖于所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以及遗传背景,同时也会随着发育历期改变而变化。无尾两栖类幼体与亲缘个体一起生活,可以加速幼体生长发育,也可能抑制生长发育,这取决于亲缘个体问互助行为所产生利益和竞争代价之间的权衡,同时还受实验条件、亲缘识别能力和生活史策略的影响。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能力还可以延续到成体。同时,无尾两栖类幼体在实验室条件下亲缘识别失败,并不一定代表其缺乏亲缘识别能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识别成功也可能只是其他识别过程出现的附带结果。所以,我们还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实验研究,才能全面理解亲缘识别机制和进化意义。
简介:2011年春季,对嫩江下游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嫩江下游共发现了54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36种,占总种数的66.7%;软体动物12种,占22.2%;环节动物4种,占7.4%;甲壳动物1种,占1.9%;扁形动物1种,占1.9%;各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04~4.2ind.m-2,平均值1.766ind.m-2;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0130~1.4880g.m-2,平均值0.3496g.m-2。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表明,嫩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SD)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物指数3个指标评价表明,嫩江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简介:2011年9~10月,对逊别拉河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15目28科5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37种,分属7目16科,占总数的67.27%。出现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粗腹摇蚊(Pentaneurasp.)、狭萝卜螺(Radixlagotis)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hemisphaerula)。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64.80ind.m-2、生物量为4.43g.m-2。功能摄食类群以捕食者占优势,共计为23种,刮食者15种,收集者11种,撕食者6种。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逊别拉河水质比较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