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盛唐时代的王维与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在其晚年都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且游刃有余地在“山林”与“朝野”之间亦“出”亦“没”。两位诗人的“隐”其相同点都是因对残酷现实万般失望后无奈的“退”,继而纵情山水,企图借助于大自然解除纠缠身心的重重束缚;不同点却是,王维因受母亲及家庭影响,趋于佛门,一心向禅,追求一种“静、空”美;白居易因不能彻底“独善其身”故而始终“放不下”,整日与酒为伴,且斟且行且思,在微醺里醉眼看世界。

  • 标签: []王维 白居易 退隐情怀
  • 简介:洪昇(1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清初钱塘人,著名戏剧家,以一曲《长生殿》名垂文学史,也为西湖文化史添光加彩。洪异以剧作扬名,而真正化育剧作家万千情感的是西湖的山和水,真正凝聚剧作家人生情怀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西湖诗。

  • 标签: 西湖 隐逸情怀 洪昇 山水 《长生殿》
  • 简介:如果我们给文学模式作一基本分类的话,其实只有两类:叙事和抒情。抒情模式主要集中在诗歌。由于情感类型的有限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诗歌中的意象或者形象是普遍化甚至是类型化的。如果说叙事类文学文本的叙事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中展开的话,那么诗歌是没有这个讲究的,诗歌的形象或意象是高度概括的。我们在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时,就不会去追问这“秋天”是哪一年的“秋天”,是什么地方的“秋天”。何其芳的《秋天》所写的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

  • 标签: 《秋天》 何其芳 隐逸情怀 中国文人 抒情诗歌 抒情模式
  • 简介:谈到隐逸,人们多会想起陶渊明的田园之隐与王维的朝市之隐。实际上,我们必须返回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巢父、许由、伯夷、叔齐那里,探寻中国古典隐逸情怀的源头及其精神实质。大致地说,巢、许开启的是中国隐逸文化的道家传统,而夷、齐所代表的则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儒家传统,这两者都以“不合作”为基本特征。自从佛教传入后,世人对隐逸的认识逐渐背离了这一宗旨。

  • 标签: 隐逸 儒家 道家 佛教
  • 简介: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淡然如他,面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黑暗和相互倾轧、争名逐利的浮沉,他不堪吏职,归隐山林。他清雅如莲,出淤泥而不染,世俗永与他相违。他平淡如菊,采菊东篱下,恬静与隐逸使他释然。

  • 标签: 隐逸 危机 社会黑暗 陶潜 世族 归隐
  • 简介:宋代隐逸梦词继承中国梦文学托梦抒怀与言情的传统表现手法,借助梦境吟咏田园山水,抒发归隐之情,感慨仕途坎坷,诉说请缨无路的无奈,并融入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与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宋词 梦词 隐逸
  • 简介:隐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从历史上看,隐逸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隐逸思想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从明初以不合作姿态出现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后“太平逸民”式的抱道以隐,到吴中地区追求精神圆融的“市隐”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际形成的以讲求治生之道和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隐逸思想,晚明在王学影响下提出了“道隐”思想,而在现实中,“通隐”成为人们追求的隐逸方式。

  • 标签: 以道自高 抱道以隐 市隐 治生与隐逸 通隐
  • 简介:《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的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道德化的阐释,将其归结于一种真诚的道德自觉和抗议精神,体现了儒家在道统与政统之间所始终坚持的一贯张力,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道德气节和独立不屈的政治不合作态度。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出处、进退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隐逸 出处
  • 简介:我的村庄三面环山,一条河流从缺口的部分绕过去,孱孱弱弱,眼看快要走出村庄的时候却又不忍回望一眼,拐过腰身,在村庄的脚踝又勒上了一道水印,明晃晃的,村里人说,这是村庄的福气。我就在这福气氤氲的村庄里,走过了我的童年时光。而那条将村庄一分为二南北走向的村巷,珠串起了村庄史册里明灭闪烁的时光碎片。一村巷狭长,从南向北,抑或从北向南,贯穿村庄南北,柳荫夹道。清明过后,杨柳枝条婆婆娑娑垂吊下来,

  • 标签: 珠串 夜阑人静 就这样 道水 兄弟二人 子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1
  • 简介:的东汉士人,这些士人可以被称之为具有高节清行,在东汉士人看来

  • 标签: 士人隐逸 隐逸情结
  • 简介:金代文宗元好问的隐逸思想一方面是受儒经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经过曲折的生活际遇逐渐形成的,是一位时而仕,时而隐,仕也隐,隐也进的特殊的爱国主义隐者.

  • 标签: 元好问 隐逸思想 诗歌理论 文学评论 政治思想
  • 简介: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周作人便是一位现代隐士,一位道德型、学者型、懒散放诞型的"中隐";所谓"两个鬼"的说法不准确,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话语策略,与周作人的实际人生不符。周作人造就了一种现代隐士的模型,传递了隐逸文化的悠久传统,其隐逸心态的独特性体现了现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的复杂态度。

  • 标签: 周作人 隐逸心态 现代隐士 两个鬼
  • 简介:元代骚体作品的隐选主题非常突出,既有社会的原因又与原初骚体的抒情特征相契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隐”。山水的吟咏背后震颠着痛楚和愤激,有对先秦两汉骚体的继承,但和同期的杂剧、散曲相比表现委婉。

  • 标签: 元代骚体作品 隐选思想 原因
  • 简介: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自称“清懒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隐逸传》载,陈眉公自幼颖异,能文章,得到后来任首辅的同郡徐阶的器重;为诸生时,与董其昌齐名;当朝宰相王锡爵曾招他与自己的儿子王衡一起读书;“文坛盟主”王世贞“亦雅重”之。可以说,如果有意仕进的话,陈眉公的确具有许多便利条件。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在二十九岁时,焚弃儒冠,隐居昆山。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时,“招之,谢弗往”;朝中官员多次举荐,“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终生杜门著述,闲时与黄冠老袖登山临水,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明史》认为他“通明高迈”、“志尚高雅”,但也有人尖酸地讽刺他是“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蒋士锉《临川梦》)。本文拟从晚明“山人”心态这一角度切人,对陈眉公“隐逸”之举加以评析,以便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晚明“山人”的人格以及作品。

  • 标签: 陈眉公 袁宏道 晚明文人 《红楼梦》 自然人性论 士大夫
  • 简介:写下这个标题便思绪如潮,这可是一个大题目,可写成一本专书,而且这类谈论中国隐士与文化的书已是汗牛充栋,不可枚数。笔者在此不想做全面梳理,只叙说如今这“夜航船”上的七诗人,他们是如何在“隐逸与漫游”这条江南古典诗人曾经历的道路上生活并写作的。诗人庞培说过:“我不仅仅是在地理上漫游江南,也是在精神上漫游江南。”此话一语双关,

  • 标签: 古典诗人 漫游 江南 隐逸 一语双关 成一
  • 简介:盛唐诗人李颀一生中的许多时光是在隐居中度过的,然而他的归隐却是在仕途无进、久沉下僚之后的无奈选择。归隐田园后的诗人并没有忘怀时世。他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劝勉友人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自己也从未放弃出仕的希望,这也正体现了身处盛世之中的诗人们的一种隐居心态和状态。

  • 标签: 盛唐 李颀 隐逸
  • 简介: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中隐”是不起眼却又不可少的一支文化,它的不可少有几个原因,一是它是佛道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产物;二是它的发展增添了隐逸文化的色彩;三是隐逸文化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十分需要的。当今社会是个物质观念飙升的社会,隐逸文化的发展正好可以弥补很多思想文化方面的缺失,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隐逸文化自魏晋以来就迅速的发展,衍生了不同类别的隐逸方式,这些隐逸方式也逐渐的被人们熟悉与接收。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