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为纪念《雷雨》诞生80周年撰写的论文。文中分三个阶段回顾了《雷雨》在日本演出、翻译及研究的历史。第一个阶段是1930—1940年代,是介绍和研究的初期阶段,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演出《雷雨》后引起了日本剧界的关注,此后,由秋田雨雀做序的日文版《雷雨》问世,继而出现了多种剧评和书评。第二个阶段是1950—1970年代,演出和研究都进入了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这一时期有多家日本职业剧团演出该剧,学界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曹禺的专家。第三个阶段是1970年代至今,《雷雨》的日译出现多种版本,其演出、翻译、研究工作都已走向成熟。2006年,在东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引起轰动。在日本,《雷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简介: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剧本虽然也是语言的艺术,但由于受到舞台的制约,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殊要求。鲁迅先生曾说:“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的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究以后一种为好。”①我们觉得,这一特殊要求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剧本的语言必须富于动作性。小说中那种由作者出面叙述、议论的提示性语言,在剧本中是没有存身之处的。苏联体验派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舞台上需要动作。活动、动作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②动作,是戏剧语言最基本,最首要的特性。曹禺的剧作在这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成就。本文打算仅以《雷雨》做一些探索,就教于前辈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