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了16例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病人的护理特点及其护理。酒精中毒性震颤谵妄病人临床表现以思维不连贯,行为紊乱及意识、定向力障碍为主。谵妄持续时间多在1-2周。其护理措施除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外,对兴奋、躁动、伤人毁物、意识障碍较重的病人应及时控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戒酒方法的指导,以保证戒酒成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沙西泮与地西泮治疗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84例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两组,分别为地西泮组42例、奥沙西泮组42例。地西泮组用地西泮进行治疗,奥沙西泮组用奥沙西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治疗、结束治疗时间;干预前后患者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奥沙西泮组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地西泮组,P<0.05;奥沙西泮组显效治疗、结束治疗时间短于地西泮组,P<0.05;干预前两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奥沙西泮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地西泮组,P<0.05。奥沙西泮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地西泮组,P<0.05。结论奥沙西泮与地西泮治疗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均有一定效果,但奥沙西泮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焦虑,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本病相当于中医这之颤证,针灸治疗颤证,在古籍中尚未查到明确记载。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55年。之后,再未见有人试用。直到70年代中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头部穴位针刺治疗并获得一定效果后,才逐渐引起针灸界的重视。自八十年代迄今,有关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文章不少,既有个案,也有多病例观察总结。在穴位刺激方法,更为多样化,包括头皮针、体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等。其有效率多在80%左右。当然,针灸治疗本病还不能说已经成熟。鉴于本病目前中西医都深感棘手,针灸不失为一种无副作用的有价值的疗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震颤(ET)合并帕金森病(PD)与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ET合并PD患者35例(观察组)、单纯PD患者35例(对照Ⅰ组)以及单纯ET患者35例(对照Ⅱ组),对各组实施震颤分析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间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比例以及震颤再出现时间[80.0%(28/35)比20.0%(7/35)和65.7%(23/35)、65.7%(23/35)比100.0%(35/35)和88.6%(31/35)、(10.2 ± 2.6)s比(2.5 ± 1.3)s和(7.6 ± 2.9)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5.5 ± 0.7)、(7.2 ± 1.3)、(6.2 ± 1.1)Hz,而姿势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6.2 ± 2.0)、(8.3 ± 1.9)、(6.5 ± 1.3)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1、7.984,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出现交替收缩(主动肌与拮抗肌)比例分别为76.7%(23/30)、0、34.6%(9/26),姿势状态出现交替收缩比例分别为53.3%(16/30)、20.0%(7/35)、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6.186、7.650,P<0.05),观察组上述各数据均居中。结论ET合并PD兼具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点又具有独特性,震颤分析能客观识别出ET合并PD的静止状态肌电图或交替放电情况。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是成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2018年更新的共识声明将特发性震颤重新定义为:双侧上肢孤立性动作性震颤,病程至少3年。震颤也可以出现在其他部位,通常是颈部或声带。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目前被归类为"特发性震颤叠加综合征"。与此病相关的其他临床特征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失常和听力受损。特发性震颤的治疗:通常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作为一线治疗。重症患者通常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虽然丘脑腹侧中间核是传统的手术靶点,但正在研究的未定带区尾部可能是更好的替代靶点。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新的手术替代疗法,对有多种严重内科合并症的患者来说是理想选择。目前的研究正在探索用新的口服治疗药物、化学去神经和无创神经调节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