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的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的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的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的主要中介.
简介: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剥离出来。截止1996年底,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48万人(按半机械化操作,每人承担5亩耕地计算),占农村劳动力的57.1%,在目前新的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之前,持续、大规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洛阳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变得较为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任务较为艰巨。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产业间不能转向,城乡间
简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河北、湖南、福建3省林区41个村、290户林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样本的比重超过60%,林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常态。河北保定林农的流动受个人禀赋影响较大,对家庭因素不敏感;湖南邵阳、福建三明林农的流动多受家庭因素影响;农林业经营情况对3个地区林农的流动影响均较大。针对林区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现实状况,认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科技实现规模效应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是实现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