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代宫廷盛行大曲摘遍,民间则是歌词、叫声、小唱、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说唱表演艺术日益兴盛,在瓦舍勾栏竞相演出。说唱艺人在日常的表演之中,研究琢磨演唱艺术与歌唱技巧,促使民间说唱艺术在继承前代音乐的基础上,在主奏乐器、伴奏体制、声乐歌法上均显示出新的特点,并在声乐与器乐的配合上得到迅速发展。

  • 标签: 宋金说唱 说唱音乐 音乐考论
  • 简介: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音乐文化的最高峰,唐人小说对此有较多的记载和描绘。以唐代传奇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从音乐风尚、梦中受曲和勤政楼意象等三个方面对唐代音乐活动进行探析,可以发现唐代音乐文化具有全民性、高端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 标签: 传奇小说 音乐文化 唐代
  • 简介:在早期的伊斯兰文化中,无论是从宗教的角度,亦或是世俗的角度,音乐都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此种情况直到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未绝迹。长久以来,这一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者们对于伊斯兰音乐研究的展开。那么伊斯兰对于音乐的认识与现实又究竞如何?我们又应该怎样对伊斯兰的音乐进行理解呢?本文将首先对伊斯兰教教义《古兰经》和《圣训》进行研读,并对伊斯兰历代统治者对音乐的态度,以及伊斯兰不同教派、教团的音乐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进而对伊斯兰音乐发展扩大后滋生的伊斯兰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矛盾、伊斯兰自我传统与外媒审视的矛盾,以及伊斯兰文化融入非伊斯兰传统多元社会的矛盾等多方面关系进行剖析。力求对伊斯兰的音乐类型、发展轨迹及研究方法等问题深入解读与思考,为伊斯兰音乐的研究澄清事实,提出新的见解。

  • 标签: 宗教音乐 伊斯兰音乐 伊斯兰音乐研究 地域化
  • 简介:诸宫调是一种在“诸般宫调”中唱“诸般曲调”的综合性音乐叙事艺术,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市井民间。诸宫调音乐叙事体制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宫调使用渐少,曲调使用渐盛,由词体向曲体演化。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既是变文以后的古弹词,又是戏剧的前身。它关联着书场和舞台两个表演场,其最终的曲体化,是其音乐叙事体制流变的必然结果。音乐体制不仅仅是诸宫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其叙事的必备手段,是与其生命发展历程相始终的生存方式。

  • 标签: 诸宫调 音乐叙事体制 词体 曲体化
  • 简介:从1956年开始至文革前,毛泽东不仅作了《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而且作了与音乐问题有关的4次批示,从而给中国音乐界带来深刻影响。毛泽东的音乐思想提高了中国音乐的民族自信心,指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民族化芳向,倡导了形式上的创新;但由于他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立场关照音乐,特别强调音乐的政治性,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毛泽东 音乐问题 音乐思想
  • 简介:府州县棚是清代科举童试的专门考试场所,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清代台湾主要有凤山、新竹两所县试考棚和台商、台北、告中三所府试考棚.它们的建成与维护,得益于清代台湾各地士绅的积极捐助.科举棚所体现的科举公益现象,是清代台湾文教与大陆完全同一的重要象征.

  • 标签: 台湾 考棚
  • 简介:田骈是稷下学宫中著名的先生之一。因书阙有间,关于田骈的身世及行事,难以详述。本文兹据现有史料,对其行事及思想作一粗疏的。田骈的思想属稷下黄老学派,黄老之学是道家与法家的统一。田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术观、齐物观和法治观。他的道术观没有抓住道的本质,他的齐物观没有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他的法治观则尚法而无法。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愧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 标签: 田骈 稷下学宫 黄老学派
  • 简介:本文从清官的内涵、清官的特点、清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清官的历史作用以及清官的精神等五个方面,对清官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史实的考察,试图说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尊重法律、强调民主、追求自由与平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的同时,政府官员在政治、经济乃至个人生活上必须弘扬中国古代的清官精神。

  • 标签: 清官 特征 评价 清官精神
  • 简介:梁韦弦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全书28万字,348页.本书是在作者自1992年以来发表的30余篇有关易学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入《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二辑)中.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易学,下编为易学,书末附有"业师金景芳的易学"一节内容.上编由五章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关涉思想史上一些认识是非问题的考证.

  • 标签: 《易学考论》 梁韦弦 中国 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
  • 简介:<正>民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民俗形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音乐(当然不包括一切音乐)从来陪伴着民俗活动而存在。壮族的“唱蚂(虫丹)”(changmaguai),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是我国亘古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沉。

  • 标签: 壮族先民 民俗音乐 民俗事象 节日活动 民俗活动 习俗
  • 简介:1812至1813年间,胡培犟著《燕寝》一书,在辨析诸家之说的基础上详天子以至大夫士燕寝之制,颇有创获,是古宫室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该书考证至为详备,但稍嫌繁琐。其论说本于郑玄,对其多有回护,有时未免尊郑太过。此外,限于材料,胡氏之考据时有推论,致使其立说的可信度有所降低。

  • 标签: 胡培翚 《燕寝考》 宫室 考据
  • 简介:清鲜宗藩关系的形成是在1637-1644年,即清建都沈阳时期。当时清认为已将朝鲜纳入附属国范畴,但朝鲜并未完全承认清的宗主国地位。本文通过考察沈馆的设立和外交活动,以及沈阳在17世纪东亚社会中的政治地位,阐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沈馆超出了质子馆所的意义,成为清与朝鲜交涉的主要渠道。两国间除了具有正常宗藩体制因素即使节往来与外交仪式之外,还存在朝鲜储君作为质子常驻沈馆的现象。当时双方信任度极低,关系脆弱,沈馆成为相对稳定的交涉渠道,这无疑确保了尚未稳固的清鲜宗藩关系的健康发展,是通过当时正常的使节渠道无法做到的。沈馆的设置,相当于将朝鲜东宫置于清的直接控制之下,使沈馆秉承清的旨意从事朝鲜对清的外事活动。在清鲜宗藩体制初创期,形成了沈馆外交这种独特的外交机制。

  • 标签: 清入关前 沈馆 宗藩外交
  • 简介:是清道光年间叶中芗所著,属少有的专门辑录"词本事"的词话著作,所辑材料对研究唐五代至金元时期的词有"知人论世"的参考价值.的作者叶申芗比较重视以自己的标准编撰处理"本事",在形成该著作特色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文献问题.为此,需要一一辩驳,以便更好地认识该书在词学批评史上的价值.

  • 标签: 《本事词》 文献处理 词学批评
  • 简介:4世纪初,日本开始向未整合进百济、新罗的弁韩诸部渗透,并将此地区称为“任那”。369年前后的任那诸国,其地东至今金海,西可能达今顺天,最北端约至今高灵,大体说,包括今庆尚南道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全罗南道、庆尚北道的部分地区。日本控制此区域,不仅阻碍了百济、新罗对三韩各部的整合进程,还成为其进一步向半岛北部进兵的基地。百济在与高句丽争夺带方郡故地失败后,转而与日本联合,但日本军队为南下的高句丽好太王击溃,百济被迫臣服高句丽;新罗迫于日本的压力,向高句丽求救,在击退日本军队后,高句丽驻兵新罗境内,至此,半岛内部形成以高句丽为主导的新政治格局。

  • 标签: 任那 高句丽 新罗
  • 简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著述不是很多,流传至今的就更少了。就确凿可考者而论,其著述在竹林七贤中甚至要排在刘伶之后。从现存阮咸著述及相关记载中,不仅可以发现阮咸善于清谈、自然无为等性格特征的佐证,窥见阮咸生活与性格的不同方面,而且可以发现阮咸还是一个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的艺术家。

  • 标签: 阮咸 著述 竹林七贤
  • 简介:<正>敦煌遗书内保存的诗歌作品,按其时代,约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包括见于《诗经》、《文选》、《玉台新咏》等诗歌残卷,由于这类诗歌作品为数较少,且已成为传世之作,姑不在论述之列。其二,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包括唐代诗人专集(如《王梵志诗集》、《高适诗集》、《自居易诗集》等唐人抄卷),唐代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等,此外还有流传于敦煌地区的僧俗人士的诗歌残卷,以及某些即情应世、针砭时弊、感慨悲怀、讥刺嘲讽的敦煌民间诗歌。根据粗略的统计,其总数可达三千首左右,统名之“敦煌诗歌”。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只要经过全面认真的搜辑整理,既可补《全唐诗》之不足,又可为研究唐代及其敦煌文化作出宝贵贡献。敦煌诗歌按其特点,略可区分为:敦煌诗人之作,释氏佛徒之作,敦煌民间诗歌,

  • 标签: 敦煌地区 敦煌诗人 敦煌遗书 残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 敦煌写本
  • 简介:美国汉学家艾兰曾断言:“中国早期的思想家无论属于哪一哲学流派,都假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原则。人们通过体察自然便能洞悉人类。”其中,水这一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形态,更是作为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本喻而存在于先秦诸子的典籍之中。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水的梳理和阐释,从三个方面揭示出孔子借助水这一常见的具体事物而建构起来的儒学思想观念。

  • 标签: 孔子水论 知者乐水 逝者如斯 水比仁德 隐喻关系
  • 简介:墓志是丧葬习俗演变的结果,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可以确定墓志起源于东汉早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兴起,北朝为营造石窟及造像而培养了大批石匠,这为墓志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墓志文书写的发展,受到润笔的影响,更受到士风嬗变的干扰。

  • 标签: 墓志 起源 佛教 润笔 士风
  • 简介:北朝自魏道武帝386年建魏.至589年隋文帝灭陈,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时二百余年。北朝诸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游牧民族所处之自然生存环境养成了其崇力好勇的民族性格,掠夺多战的社会环境更使其全民皆兵,习武成风。北朝各代帝王尤重武备。讲武之举,频见史书。

  • 标签: 北朝 讲武 考论 社会环境 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