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其颅底的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一中心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单侧受累的HFM患儿头颅螺旋CT三维数据资料,根据Pruzansky-Kaban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及Ⅲ型共4组,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其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颅底线性测量指标包括:鞍结节至视神经管(OT)、圆孔(FrT)、卵圆孔(FT)、内耳道(IT)、舌下神经管(HT)的距离及前床突至蝶骨小翼(ClS)、颞骨岩脊(ClP)的距离;颅底角度测量指标包括:前颅角、中颅角、后颅角及岩脊角。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HFM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5岁;每组10例。颅底的角度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中颅角明显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中颅角及岩脊角明显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型HFM健侧及患侧颅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的线性距离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FrT、HT大于患侧,Ⅱa型HFM健侧FrT、IT、HT、ClP均大于患侧,Ⅱb型HFM健侧IT、HT及ClP均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HT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HFM颅底FrT及ClP的测量值比率(患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的患侧与健侧颅底形态具有差异,颅底角度方面差异主要集中于中颅角,Ⅰ型及Ⅲ型具有相似性,患侧中颅角明显小于健侧;线性测量方面差异主要位于舌下神经管,各型HFM患侧舌下神经管至鞍结节距离均明显短于健侧,表明患侧颅底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简介:摘要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HA,ICD-10编码:G51.8)又称Parry-Romberg综合征、半侧颜面萎缩症。我国在PHA诊断和治疗策略的临床推广及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PHA诊断和治疗知识普及欠佳,学科间横向合作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关于PHA的诊断和治疗欠缺规范化文件指导,亟需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专家共识。此专家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共邀请了38位整形外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循证医学领域专家,并通过2轮德尔菲调查法,最终形成包括疾病简介与诊断、治疗在内的6个临床问题及相应的推荐意见。可供各等级医院从事PHA相关工作的医师、护理人员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使用。适用于罹患PHA的患儿及成年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一种高效、自动确定三维数据颜面解剖标志点(简称标志点)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定点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选取2021年6至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体缺损或缺失男性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30例,年龄18~45岁;采集患者三维颜面数据,基于普氏分析算法进行尺寸归一化和重叠对齐。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构建三维人脸平均模型,并通过参数化处理构建三维人脸模板,使用MeshLab 2020软件在其上确定32个标志点序号(10个中线标志点和22个双侧标志点)。选取2021年6至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或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下颌无偏斜和下颌轻度偏斜男性患者各5例,获取患者三维颜面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基于三维人脸模板及其标志点序号,借助MeshMonk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自动确定测试数据32个标志点坐标,作为模板法定点数据。由同一名主治医师人工确定测试数据32个标志点位置,记录标志点坐标作为专家法定点数据。计算模板法与专家法标志点距离,作为定点误差,评价模板法的定点效果。结果对于5例下颌无偏斜患者,模板法所有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65±1.19)mm,其中中线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19±0.45)mm,双侧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85±1.33)mm。对于5例下颌轻度偏斜患者,模板法所有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2.55±2.22)mm,其中中线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85±1.13)mm,双侧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2.87±2.45)mm。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通过三维人脸模板自动确定标志点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对中线标志点的定点效果优于双侧标志点,对下颌无偏斜患者标志点的定点效果优于下颌轻度偏斜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导板及终末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间隔尺度法调查患者术后第7天及6个月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结果共纳入9例HFM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8±3.8)岁。其中患侧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3例。所有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导板就位良好,上、下颌骨含牙骨块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准确移动并固定,术中未发生颌骨意外骨折等情况。术后5 d拍摄的面部标准照和CT显示,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颌骨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误差最大,为(0.92±0.34) mm。患者术后第7天满意度评分为(83.2±2.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3.8±2.5)分。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能够精确指导手术,有效矫正HFM患者咬合平面、牙列中线及颏中线偏斜等畸形,患者术后初期满意度较高,但6个月后有所下降。
简介:[摘要] 目的:商榷颜面部烧伤患者护理过程当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对减轻颜面部烧伤后口周瘢痕形成方面的影响意义。方法:样本收录时间范围设置为2019.03~2022.05时间段,样本选取为我院就诊68例颜面部烧伤患者,分段随机化分组,通过分组对照模式,探析护理干预效果,34例对照组纳入患者利用常规护理,34例实验组纳入患者利用针对性护理,纳入统计不同组别患者的:(1)临床疗效指标;(2)应对方式评测值。结果:面对纳入的研究人员开展临床疗效指标、应对方式评测值数据统计,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法后,实验组较之对照组,患者各项测定值指标改善状态更优,(P<0.05)。结论:颜面部烧伤患者护理过程当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可及时帮助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活动,全面加强整体总治疗效率,护理效果具有较高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联合人脱细胞异体真皮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各种原因所致半侧颜面萎缩患者19例,男3例、女16例,年龄16~56(29±10)岁。一期手术根据半侧颜面萎缩范围设计获取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与面部血管显微吻合后填充入凹陷部位。二期手术对皮瓣进行修整并根据面部亚单位凹陷情况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填充。结果19例患者皮瓣存活良好,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亚单位组织萎缩,主要表现在眶下、鼻唇沟、颞部等部位,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填充修复,经1~8年随访填充效果较好,无明显排异反应。19例患者中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皮瓣肥厚,经常规吸脂或皮瓣修薄手术改善。随访1~8年,19例患者恢复较好。结论人脱细胞异体真皮能弥补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矫正半侧颜面萎缩的局限性,二者联合使用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术前使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并标记颜面部主干源血管区域及穿支浅出点的位置;术中根据创面大小、周围皮肤松弛度,以及创面远端至所选择的穿支皮瓣蒂的距离,并参考郎格氏线,设计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角形穿支皮瓣头端约等于缺损宽度、长约为缺损宽度的3.0~3.5倍。切开皮瓣远端,紧贴浅表肌腱膜系统浅层,由近及远锐、钝性分离,形成较大的穿支蒂皮瓣,保留皮下穿支周围少量纤维组织蒂,将皮瓣旋转推进无张力覆盖、修复受区缺损创面,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或稍作松解后闭合。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瘢痕情况及有无相关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结果共选择9例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5~81岁,平均58岁。皮瓣面积10.0 cm×6.0 cm~14.0 cm×7.0 cm。9例患者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经3~24个月随访,未见癌肿复发、明显瘢痕、皮瓣臃肿或后遗面部畸形等并发症,美学亚单位结构及功能满意。结论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用于修复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设计简单、切取方便、血运丰富,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一致,切口瘢痕多可隐藏在自然郎格氏线中,形态和功能满意,尤其适用于面部皮肤松弛的中老年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细整形缝合技术在颜面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对外形满意度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整形缝合修复的92例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为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精细组各46例,分别予以常规整形缝合与精细整形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颜面部损伤愈合情况及对外形满意度。结果:应用精细整形缝合技术的精细组患者其损伤愈合效果优于常规组,瘢痕凹陷和瘢痕突出的情况少于常规组;精细组患者对外形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精细整形缝合技术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的促进损伤的愈合,减少瘢痕凹陷和瘢痕突出的情况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理想缝合技术。
简介:摘要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部分胎儿在宫内死亡,存活患儿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合并其他畸形,该病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针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超声的快速发展,孕11+0~13+6周胎儿超声检查已成为产前超声的重要研究方向。笔者就近年来孕11+0~13+6周超声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各超声指标包括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多个颜面轮廓指标(包括鼻前软组织厚度、鼻骨、鼻前软组织厚度与鼻骨长度的比值、前额空间比、额前空间距离、额上颌角、上颌-鼻根-下颌角、额鼻角、颜面轮廓线)、静脉导管、三尖瓣血流等的测量方法及意义等方面,旨在为孕11+0~13+6周21-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