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技术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分析技术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患者伴或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TLE患者80例,其中伴认知功能障碍者40例,不伴有认知障碍者40例,同时招募40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低于26分为有认知障碍。使用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集TLE患者组和健康组的DKI、VBM数据并分析、计算、统计各参数。结果80例TLE患者脑电图见左或者右颞区多个异常波段,包括尖-慢、棘-慢复合波。VBM结果显示,TLE伴认知障碍组与健康组相比左侧海马、双侧舌回、左侧丘脑、扣带回及楔叶灰质体积减小;TLE伴认知障碍组与TLE不伴认知障碍组相比,左侧海马灰质体积减小;TLE不伴认知障碍组与健康组对比,脑灰质体积未见差异。DKI结果显示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在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组、TLE不伴认知障碍组、TLE伴认知障碍组的MK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呈下降趋势,通过两两比较可知,MK、FA值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VBM及DKI分析结果可以判断TLE伴认知障碍和TLE不伴认知障碍的脑结构改变,TLE患者脑实质微观损伤早于灰质体积的减小,对临床治疗方案制订以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突触囊泡2A蛋白(SV2A)特异性显像剂(R)-4-(3-氟-5-(氟-18F)苯基)-1-((3-甲基吡啶-4-基)甲基)吡咯烷-2-酮(18F-SDM-8)是否可用于癫痫灶的检测。方法20只8~9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右侧海马内注射1.2 μl海藻酸(癫痫组16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只)。在癫痫发作后1~2 d(急性期),6~7 d(潜伏期)和45~60 d(慢性期)对其进行18F-SDM-8和18F-FDG mircoPET/CT显像。计算不对称指数(AI)来评估18F-SDM-8 PET显像识别癫痫灶的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在18F-SDM-8的3个时期显像中,癫痫组和对照组的海马区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64~2.67,均P<0.05)。2种显像剂在癫痫组中均有不对称摄取(右侧低于左侧),以右侧颞叶内侧降低为著,病理染色结果与显像结果一致。在癫痫组慢性期,18F-SDM-8在各感兴趣脑区右、左两侧的SUV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33.40~-5.60,均P<0.05);2种显像剂在海马区域的不对称摄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7,P=0.001),且该区域18F-SDM-8 AI[(34.2±8.4)%]比18F-FDG[(24.6±4.7)%]高1.4倍。结论18F-SDM-8 PET是测试SV2A水平的有前途的方法,可较好地反映海马内注射海藻酸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中SV2A的变化情况,提高了分子显像对癫痫灶检测的灵敏度。
简介:摘要自限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self-limite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 SLECTS)是最常见的儿童局灶性癫痫综合征,临床上多伴有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缺陷。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干预存在争议。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MRI新技术的广泛应用,SLECTS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及其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同步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electroencephalogram-functional MRI, EEG-fMRI)技术结合基因组学以及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模式将是未来SLECTS研究的大方向,有望进一步阐明SLECTS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神经病理学机制,为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确切的临床依据。本文就SLECTS的MRI研究现状和潜在不足进行综述,旨在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的护理效果。方法:这个研究对象是从2022年5月到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额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并发脑疝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40例基础护理对照组,40例综合护理观察组,对两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GOS得分(4.45±1.12)分,比对照组的(2.92±0.0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25.00%(P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神经外科术后早期癫痫护理干预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服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治疗期间,通过深入分析可能引发癫痫的因素,并合理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这种护理干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V-ICPM)在单侧颞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295例单侧颞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2例,女123例;年龄14~78岁[(46.3±14.7)岁]。136例接受V-ICPM(V-ICPM组),根据监测情况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159例未接受V-ICPM(非V-ICPM组),行常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DC)、脱水渗透治疗的比率,质量分数20%甘露醇、30 g/L高渗盐使用时间,出院后病程中头颅CT脑中线结构移位≥10 mm、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生的比率及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9±2.1)个月]。住院期间V-ICPM组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比率为35.3%(48/136)、DC比率为8.1%(11/136),低于非V-ICPM组的47.2%(75/159)、22.0%(35/159)(P<0.05或0.01);两组脱水渗透治疗比率、甘露醇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ICPM组高渗盐使用时间为(7.2±2.5)d,多于非V-ICPM组的(4.1±1.8)d(P<0.05)。出院后病程中V-ICPM组头颅CT脑中线结构移位比率为29.4%(40/136),低于非V-ICPM组的42.8%(68/159)(P<0.05);两组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生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6个月V-ICPM组的GOS预后良好率为91.2%(124/136),明显优于非V-ICPM组的81.8%(130/159)(P<0.05)。结论对于单侧颞叶脑挫裂伤,V-ICPM可降低开颅探查及DC的比率,尽管增加了高渗盐使用时间,但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比较高,而且病情多种多样,因此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经颅磁刺激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关爱癫痫患者也变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减少病痛的折磨。这包括提供心理支持、避免刺激、提供安全保护和饮食调整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行开颅手术后并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参与到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脑肿瘤患者共计160人,本次研究对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癫痫症状的收集为,应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160名脑肿瘤患者中并发癫痫的患者有110例(68.75%),并发癫痫的患者有50人(31.25%),早发性癫痫患者有24例(15.15%),迟发性癫痫14例(8.75%),部分性癫痫8例(5.00%),4例全身性癫痫(2.50%),开颅术后并发癫痫的病人的病发处于较高水平;术后感染发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预防、术后病理级别均为脑肿瘤病人开颅术后并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过调查分析最后得出术后感染发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预防、术后病理级别这4种因素为影响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并发癫痫的主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应对以上因素额外重视,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将并发癫痫的概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