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摘要器官是使用三维培养方式模拟细胞的体内生长微环境,在体外构建的具有多种细胞成分的组织模型,在疾病研究、药物筛选、胚胎发育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乳腺器官器官研究领域出现较早、较为成熟的模型。该文对乳腺器官模型的发展、应用研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类器官 乳腺 细胞微环境 干细胞 乳腺肿瘤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期
  • 机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类器官”(Organoid)的新技术,能把人类细胞作为生物“积木”,搭建出更精确的人体组织微模型。这些微型组织可用于筛选药物,研究组织结构特征对器官生长或癌变的影响,还有助于将来培养出完整的人体器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岛移植是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的手段,局限性在于供体缺乏。干细胞衍生的胰岛有望成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器官来源于干细胞分化,被证明在器官修复及再生医学领域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体外诱导形成的人胰岛样器官,经过封装移植有望使糖尿病患者减少对胰岛素治疗的依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胰岛样器官发展及在糖尿病治疗的应用研究进行介绍。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传统肿瘤模型的缺陷制约着肺癌的发生机制、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等研究。肿瘤器官作为新一代的三维肿瘤模型,能够真实保留原始肿瘤的形态结构和肿瘤异质性,并具有培养时间短、增殖效率高、可长期保存等优势。近年来,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器官被成功构建,其在肿瘤相关的研究中表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但仍存在创建成本较高和无法完全模拟肿瘤微环境的缺点。目前,借助肺癌器官已实现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筛选,极大地推动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并有望联合液体活检和基因编辑技术在肺癌的防治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本篇拟针对器官在肺癌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类器官 肺肿瘤 药物筛选 个体化治疗
  • 简介:背景:小肠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的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的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的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器官的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的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在人体内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调节、解毒排泄、胆汁合成和储存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肝脏器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肝脏器官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肝脏组织工程。肝脏组织工程是利用生物材料和细胞等技术手段,研究和构建功能性肝脏组织的过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肝脏移植和肝脏疾病治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取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肝脏器官的研究进行情况进行综述,更好的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肝脏类器官 研究进展 应用综述
  • 作者: 余金 张殿龙 韩芳 梁珊珊 王若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辽宁省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换重点实验室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 116001,辽宁省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换重点实验室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 116001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具有复杂的遗传与病理特征。早筛早诊、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应用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复发和转移仍然威胁着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患者个体化治疗仍是临床诊疗难点。乳腺癌器官运用三维培养技术模拟肿瘤微环境,在体外培养乳腺癌肿瘤细胞,形成与体内肿瘤类似的组织结构,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和通量高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敏感性筛选、个体化用药和乳腺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本文将对乳腺癌器官的发展过程、构建方法与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探索方向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癌类器官 三维培养 药物筛选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采用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小肠上皮器官单位(IOUs),并进行形态及功能鉴定,建立稳定的分离培养技术。方法采用机械法剪碎小肠组织,中性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分离组织碎片,差速沉淀法获得IOUs,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IOUs形态,组织学、免疫组化证实其增殖特性及上皮刷状缘完整性,原代二维培养观察IOUs体外增殖及细胞群体组成。结果分离的IOUs大部分形态完整,PAS染色显示连续的刷状缘,并可见杯状细胞,PCNA染色阳性并呈梯度改变,IOUs体外培养可见构成小肠的各胚层细胞。结论采用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得到形态完整、增殖活跃的IOUs,有望为组织工程小肠构建提供种子细胞。

  • 标签: 组织工程 小肠 上皮类器官单位 体外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性Ⅰ性Ⅱ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患者之间下颌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Ⅰ性Ⅱ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性Ⅰ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性Ⅱ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性Ⅰ组:(1.39±2.88) mm,性Ⅱ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性Ⅰ组:(0.96±1.95) mm,性Ⅱ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性Ⅰ组:(0.97±2.14) mm,性Ⅱ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性Ⅰ患者治疗前下颌的不对称较性Ⅱ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锥形束CT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性能,经体外三维培养形成的微小组织器官类似物。本文综述了介导血糖调控和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组织器官构建过程,及其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器官技术在疾病建模、个体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 标签: 糖尿病 类器官 干细胞 β细胞 微血管并发症
  • 作者: 李惠如 曾蔼霖 刘建国 吴明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暨遵义市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暨遵义市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563000
  • 简介:摘要器官是体外由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三维支架下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微型器官。随着该细胞培养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器官培养已逐步应用于体外器官模型的建立、药物测试甚至是修复或取代受损器官的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综述旨在总结器官在口腔医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器官的发展提供口腔医学领域的理论依据并予以展望。

  • 标签: 类器官 干细胞 器官培养技术 口腔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小鼠肠道器官的发育成熟过程,为围产期胎儿/新生儿肠道上皮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模型。方法取3日龄C57BL/6小鼠肠道组织,利用标准条件培养肠道器官,传代培养至第5代。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各代肠道器官形态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代肠道器官中肠道干细胞及肠道上皮各类型分化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及组织细胞定位(选取的标志基因:肠道干细胞:Lgr5;胎儿期肠道祖细胞:Tpm2和Gja1;肠道上皮细胞:Villin;帕内特细胞:Lyz1;杯状细胞:Muc2;内分泌细胞:Chga;选取的各细胞标志蛋白:肠上皮细胞:绒毛蛋白;杯状细胞:黏蛋白2;内分泌细胞:嗜铬粒蛋白A;帕内特细胞:溶菌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小鼠肠道器官中存在不成熟的球状体和具有隐窝-绒毛结构的成熟型器官这2种类型。原代培养物中以球状体为主要形态,占(96.61±1.36)%;从原代至传代第2代间,器官形态变化表现为球状体比例明显下降[第2代占比下降至(8.93±1.50)%],且面积缩小(F=12.88,P<0.001);第2代至第5代器官的形态以成熟器官为主,占比从(91.07±1.50)%升至(95.56±2.14)%。肠道干细胞标志基因Lgr5的表达在从原代传代到第2代之间降低(F=76.75,P<0.001),第2代Lgr5表达为原代的0.40±0.06,在第2代之后上升。胎儿期肠道祖细胞标志基因Tpm2表达在传代中明显下降(原代1.00±0.11,第5代0.003±0.001,F=148.00,P<0.001);Gja1的表达在原代(1.00±0.14)至第2代(0.06±0.04)间下降(F=197.10,P<0.001),在第2代后保持稳定低表达(F=2.20,P=0.13)。肠道上皮内各类型分化细胞(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帕内特细胞)的标志基因表达在传代第2代之后呈现升高趋势(Villin:第2代0.46±0.11,第5代1.02±0.05;Muc2:第2代0.68±0.29,第5代8.79±0.61;Chga:第2代2.53±0.16,第5代4.32±0.45;Lyz1:第2代0.98±0.21,第5代3.81±0.36;P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原代及第5代培养物中,肠上皮细胞标志蛋白绒毛蛋白均沿肠道器官绒毛侧分布。杯状细胞标志蛋白黏蛋白2及内分泌细胞标志蛋白嗜铬粒蛋白A在原代中表达很低,而到第5代中染色明显。在原代培养物中帕内特细胞标志蛋白溶菌酶弥散性均匀分布在器官细胞内,而在第5代中可见高荧光强度点状表达。结论新生小鼠肠道器官的连续培养可模拟未成熟肠道上皮的发育成熟过程。原代至传代第2代器官也许可作为胎儿至新生儿期肠道上皮发育的研究模型,传代第2~5代器官也许可作为新生儿期肠道疾病研究的新模型。

  • 标签: 胃肠道 上皮细胞 细胞分化 模型,动物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器官的建立方法及初步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卵巢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标本,通过组织酶解、消化、基质凝胶包埋等流程建立卵巢癌器官。采用HE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卵巢癌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分子标志物的表达,3D器官细胞活性染色法检测卵巢癌器官细胞的活性状态。在卵巢癌器官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5、10、20、40、80 μmol/L)的卡铂,计算卵巢癌器官对卡铂的50%抑制浓度(IC50)。结果(1)32份卵巢癌组织标本中,18份在体外产生可稳定传代的器官,体外稳定扩增时间均>3个月,最长者达9个月;14份可短期传代的器官,连续扩增时间均<2个月。(2)HE染色显示,卵巢癌器官的细胞核呈明显的异型性,且局部可形成微乳头状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卵巢癌器官表达与原代卵巢癌相似的分子标志物,如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p53、配对盒基因8(PAX8)、Wilms瘤基因1(WT1)。(3)3D器官细胞活性染色法检测显示,卵巢癌器官内部及器官的周围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在体外可稳定扩增的18份器官对卡铂的IC50为(29.5±15.8)μmol/L;其中,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后生成的4份器官对卡铂的IC50为(48.7±11.3)μmol/L,高于14份未接收新辅助化疗者[(24.0±12.1)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22)。结论卵巢癌器官能够在体外模拟卵巢癌的特征,并且能够稳定传代,新辅助化疗后卵巢癌组织产生的器官对卡铂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 标签: 卵巢肿瘤 类器官 放化疗,辅助 抗药性,肿瘤 卡铂 药物筛选试验,抗肿瘤
  • 简介:摘要器官培养技术是目前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即在体外培养与体内器官高度相似的,具有立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器官样细胞群。目前,利用人源性多能干细胞培养人晶状体器官,即晶状体小体的构建已经实现并在不断地演进,双凸透明、具备天然晶状体所有组分以及屈光性能的晶状体器官作为一种可靠的人晶状体体外模型,在研究晶状体发育机制上优势显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先天性白内障的体外疾病模型,更为白内障的病理机制研究、潜在药物筛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与可靠性,在白内障基础研究乃至于临床转化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 标签: 晶状体小体 晶状体 类器官 干细胞 白内障
  • 简介:摘要器官模型在发育生理学研究、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器官培养方式操作繁复、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复现体内生理/病理微环境,导致获得的器官产量低、均一性差、成熟度低,难以满足研究及应用需求。作为一种精确操控微量流体的新兴技术,微流控芯片既可对器官培养的微环境因素(如生化因子浓度、流体剪切力、营养供应等)进行精确控制,也能够与微加工技术、传感技术等集成以构建器官特异性微环境并实现对器官的连续监测,有望替代传统培养方式,使器官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综述系统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不同来源的器官的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类器官 微流控芯片 疾病模型 药物测试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的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探索并建立了小肠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小肠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的技术手段。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 小鼠
  • 作者: 罗子明 葛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及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 USA, 94304,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及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由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与体内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组织结构的简化版器官,其中视网膜器官研究深入且广泛。视网膜器官的诱导分化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发育程度不断完善。视网膜器官在作为视网膜发育和疾病模型、替代治疗的种子细胞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视网膜器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诱导分化的普适性、高效性、器官诱导分化的异质性及其与胚胎视网膜发育的差异性等仍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分子、基因、细胞乃至组织结构等多个层面的调控机制,以促进视网膜器官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干细胞 视网膜类器官 诱导分化
  • 简介:胃癌是我国主要癌肿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部癌症第二位。受制于研究模型的缺乏,胃癌发生机制、胃癌治疗药物开发等研究进展缓慢。器官(Organoid)是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培养所形成的细胞结构;通过体外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环境,器官技术能够高效培养原代细胞,包括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来自肿瘤的器官被称为“瘤器官”(Tumoroid);瘤器官具有很高的“保真性”,能够保持原肿瘤的组织细胞形态、基因组学特征和药敏特征等。由于瘤器官的重要性.全球各种瘤器官生物样本库纷纷被建立起来。在胃癌方面,德国和日本近期分别建立大样本胃癌瘤器官生物样本库,对于研究胃癌发生、胃癌个体化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针对器官在胃癌研究中应用的前沿研究进行总结,向大家介绍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胃癌 类器官 3D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