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磁共振成像理论自1973年由诺贝尔获奖者PaulC.Lauterbur教授奠定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在硬件系统和成像方法上均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无创获取生物体组织形态、功能、代谢等多层次信息的强大医学影像工具。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以及心血管与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诊断的迫切需求,对磁共振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发快速、高分辨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临床诊断的关键。本篇综述将以成像信息技术为核心,从硬件系统部件和快速成像方法两条主线入手,分别介绍磁体、梯度、谱仪、射频等关键部件的发展和挑战,以及前沿快速成像方法的技术突破和高级应用,同时分析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技术瓶颈。高场磁共振系统是医疗设备中涉及学科交叉最多、技术体系最复杂、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制造2025'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的重要目标,因而实现快速高清晰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创新突破、形成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能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频发组与非频发组间基底动脉管壁差异。材料与方法将经过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和基底动脉HR-MRI扫描后发现斑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24 h内TIA频次分为频发组(≥2次)和非频发组(<2次)。对两组斑块形态学指标、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斑块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8例TIA患者,共184个斑块(频发组:38例、108个,非频发组:30例、76个)。最狭窄层面的斑块形态学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较非频发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腹侧斑块占比较大(38.0% vs 22.4%),背侧斑块占比较小(17.6% vs 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6);两组侧壁斑块比例(44.4% vs 42.1%)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两组临床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频发组斑块多分布于腹侧,非频发组多分布于背侧,两组侧壁斑块比例相似。频发组斑块负荷、狭窄程度、重构指数更高,非频发组斑块更稳定。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优化扫描时间,提高颞颌关节组成结构及病变细节的分辨率,动静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32通道头颈高分辨线圈,双侧同时扫描静态闭口、张口的斜矢状位和斜冠状位,快速动态扫描单侧正矢状位。结果 高分辨静态颞颌关节结构显示清晰,双侧同时扫描无交叉伪影,快速动态扫描能清楚显示颞颌关节的运动过程。结论 高分辨静态及快速动态颞颌关节磁共振扫描方法,能更清晰地分辨颞颌关节组成结构及病变细节,FOV为10cmx10cm冠位成像,双侧同时扫描,提升了扫描速度,小FOV规避了交叉伪影,结合快速动态采集,提高了颞颌关节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诊治期间采用高分辨磁共振技术的意义,以及在颅内动脉评估中的优势。方法:本项研究入选人员为我院收治的已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选时间设定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入选总例数为55例。上述入选人员均进行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对颅内动脉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DSA检出结果相比,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特异性(98.11%)、敏感度(85.27%)相对较高。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诊治期间,采用高分辨磁共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可实现对患者颅内动脉情况的有效评估。
简介:低场梭磁共振技术助推录井实现了对岩石孔隙结构及孔隙流体的物性量化评价,但钻井工艺技术的进步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发展,使核磁共振录井的检测对象从常规储集层拓展到钻井液及泥页岩储集层,并对流体分辨率及孔喉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研发了钻井液核磁共振在线录井仪及小型化三维核磁共振录井仪,建立了荧光钻井液体系下的地层含油性评价方法及泥页岩核磁共振评价方法,在有效解决荧光钻井液条件下油层、低气油比油层及页岩油气层识别与评价难题的同时,也在一体化核磁共振录井仪研发、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岩心驱替过程可视化、钻井液材料性能评价、泥页岩水化损伤机理、水泥浆固化过程研究等领域,展现出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广阔的发展空间。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接受体检的颅内动脉疾病检查对象进行对照分析,对照组均为健康体检对象,观察组均为患病对象,结合相关诊断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探讨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对两类对象的筛查情况以及临床的颅内动脉疾病病症分型分析情况。结果: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能够及时筛查颅内动脉疾病,对健康对象的特异度检出率、患病对象的灵敏度检出率结果较好,值得推广。结论: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科有效鉴别颅内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检出结果较好,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壁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壁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岁。3.0T高分辨MRI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T1加权像(T1WI)和质子脂肪抑制(PD-FS)序列检查,并分别采用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扫描。分析足肌腱韧带的MR表现特点,将肌腱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前足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线形均匀低信号。40例前足损伤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者18例、随访证实者22例,侧韧带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2例,单纯损伤无撕裂和部分撕裂各3例;伸肌腱部分撕裂2例;屈肌腱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3例,部分撕裂3例和单纯损伤无撕裂2例;外展肌腱部分撕裂3例;跖板损伤者13例;Lisfranc韧带损伤6例,其中完全断裂5例,部分撕裂1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高,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前足高分辨MR成像技术可精确显示前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MRI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TME术中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可降低直肠癌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Denonvilliers筋膜成像表现及显示情况,确定这一技术对术前评估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例资料,选取术前接受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资料,观察高分辨率MRI中的Denonvilliers筋膜特征,测量肿瘤前缘与Denonvilliers筋膜的最短距离(以d表示)。比较T1~2期和T3期患者的d,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d对T1~2期疾病的预测值。结果纳入32例患者,男27例,女5例;年龄(62.9±8.9)岁。在MRI非抑脂T2WI序列下,Denonvilliers筋膜在96.9%(31/32)的病例中清晰可见。23例T1~2期患者肿瘤前缘与Denonvilliers筋膜的d值为(6.73±2.65)mm,另9例T3期患者则为(1.30±1.15)mm(t=5.893,P<0.001)。以d>3 mm为临界值时,诊断T1~2期患者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灵敏度为95.7%,阴性预测值为90%。d的最准确阈值>3.05 mm;Youden指数=0.957。结论高分辨率MRI可以显示Denonvilliers筋膜结构,并准确评估直肠癌患者的Denonvilliers筋膜与肿瘤间的关系,分析d值可以为直肠癌手术安全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岁。3.0T高分辨MRI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T1加权像(T1WI)和质子脂肪抑制(PD-FS)序列检查,并分别采用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扫描。分析足肌腱韧带的MR表现特点,将肌腱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前足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线形均匀低信号。40例前足损伤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者18例、随访证实者22例,侧韧带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2例,单纯损伤无撕裂和部分撕裂各3例;伸肌腱部分撕裂2例;屈肌腱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3例,部分撕裂3例和单纯损伤无撕裂2例;外展肌腱部分撕裂3例;跖板损伤者13例;Lisfranc韧带损伤6例,其中完全断裂5例,部分撕裂1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高,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前足高分辨MR成像技术可精确显示前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MRI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