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高原地区肺结核急性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肺结核急性大咯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采用介入栓塞术,行患侧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肋间动脉、膈下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22例1次栓塞成功,即刻止血;咯血明显减少5例,1例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止血,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清晰的显示供血动脉、规范的导管操作、合理的栓塞剂选择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肺原发疾病的进展、侧枝血管的建立、开放是栓塞后复发出血的主要因素;熟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及侧支参与出血是介入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安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胎盘滞留是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尚未娩出者。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出血性休克严重危协着产妇的生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比较西藏高原地区肺结核与肺结核合并慢阻肺患者CT诊断和影像学特征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肺结核患者56例,将28肺结核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8肺结核合并慢阻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分布、CT肺部E/L指标、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对照组病灶大多分布于双肺上叶。观察组病灶多数位于下叶(下叶背段为主)。观察组患者双肺上叶、下叶背段、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E/L值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消瘦、低热。结论:高原地区肺结核与肺结核合并慢阻肺患者在临床症状上没有显著差异,肺结核病灶大多在双肺上叶尖段及尖后段,少部分位于双肺下叶背段,极少位于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肺结核合并慢阻肺病灶大多在下叶背段,少部分位于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极少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当E/L值较高,多提示肺结核合并COPD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列车司乘人员在高原地区的心电图特点及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1月来我院体检的在高原列车上司乘人员200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111例,平均年龄42±8岁,所有受检人员均行常规12导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200例受检者中,检出异常心电图87例,发生率为44%,其中男性29例,异常发生率为33%,女性58例,异常发生率为67%,男女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窦性心动过缓、过速、ST-T改变、右室肥厚、右房扩大等11种,异常发生率随走车时间延长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原地区列车司乘人员在较一定时间内,较易出现心电图异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有所不同,我国内地报道较多,但高原地区报道较少,为了解高原地区大型性医院产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ILSA)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特点,我们对本院(地处云贵高原)妇产科产房进行了院内感染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旨在为有效控制MILSA引起的产妇和新生儿感染,保障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实验依据。
简介: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青海高原地区牦牛育肥方式,探索其最佳的饲养方式。试验开展了牦牛全舍饲和放牧补饲 2 种育肥方式,试验结束对其体况和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较,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放牧补饲组的管围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全舍饲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 对照组经过 6 个月的试验,体重减少 6.84kg ,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分别增加 49.68 和 55.37kg ,且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试验结束后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考虑牦牛养殖成本,放牧补饲方式比较适合高原地区牦牛的育肥,可以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