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来自苏云金芽胞杆菌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酶aiiA基因导入花魔芋,以提高魔芋抗软腐病的能力。以花魔芋的茎为外植体,通过与含有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U1301的农杆菌EHA105共培养,将aiiA基因导入魔芋基因组。经过潮霉素两次筛选,得到9块独立的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生根,移入温室盆栽成活的抗性再生苗34株。对不同抗性愈伤来源的T0代再生苗进行PCR检测得到的阳性植株比例为62.7%,斑点杂交进一步确认外源aii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魔芋基因组中。Western杂交显示,aiiA基因在魔芋植株中能正常表达,其最高表达量占魔芋叶片总可溶蛋白的0.02%~0.06%。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酶活性检测表明转基因魔芋叶片的蛋白可以降解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信号分子。
简介:魔芋是我县传统的经济作物,过去多在房前屋后林荫下种植,很少发生病害。但近年来魔芋大规模生产地区病害问题非常突出,不仅发病面宽,而且病情严重,损失较大,严重地挫伤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制约了魔芋的规模化发展,成为当前魔芋生产的头号难题。据调查,对魔芋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软腐病”,一种叫“白绢病”,两种病害均可造成魔芋倒苗并引发地下种球腐烂。但两种病害也有明显区别: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发病部位多在叶柄中部或顶部,发病后先形成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凹陷,病部变软,发黑腐烂,溢菌脓、有酒味。白绢病为真菌性病害,发病部位多在近地表的叶柄基部,发病后先形成暗褐色病斑,后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最终可在病部长出茶褐色菌核。大面积种植魔芋地区的魔芋病害较重,主要有以下原因:①种植环境发生变化。魔芋性喜阴凉湿润、肥沃通气环境,将魔芋由林间零星栽培转至大田集中培育,由于光照强、温度高、湿度变化大,加之部分田块水肥条件差,或透水、通风不良,不利于魔芋正常生长,使魔芋抗病性下降及病害明显加重。②农事操作加重病害。魔芋自然生长很少发病,但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追肥、除草、防虫防病等经常性的农事操作,易导致魔芋茎叶受伤感病,另一方面是人为传播,使病害明显加重。③重茬产生连作障碍。魔芋转入大田栽培,重茬田由于病原积累,病害明显加重,尤其是环境不适,前茬病害较重地块,连续种植即使采取防治措施,病害仍然较重。④消毒防病措施不力。由于魔芋转入大田种植后,病害明显加重,需加大对病害预防力度,高度重视种芋、土壤消毒及发病初期的防治工作。但多数农户是待明显发病后才着手救治,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