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 A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并与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显微镜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同时监测患者AI、NI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米库氯铵维持麻醉。记录数据信号稳定后(T1)、诱导前(T2)、插管前(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3 min(T5)、插管后5 min(T6)、置喉镜前(T7)、置喉镜后1 min(T8)、置喉镜后5 min(T9)、手术结束(T10)、苏醒(T11)、拔管(T12)12个时点的AI、NI、Ce。结果随着麻醉深度的变化,AI和NI的变化趋势一致。AI与NI、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P<0.05 )、-0.599(P<0.05),NI和Ce的相关系数为-0.584(P<0.05),AI、NI、Ce三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AI和NI均能准确反映患者手术不同阶段的麻醉深度,AI监测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可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患者术中知晓。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深度指数(CSI)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测。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以及CSI进行常规监测;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期间的麻醉深度监测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全麻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昏迷患者疾病预后的评价意义及与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价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ICU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ICU入院62例危重病昏迷患者,入住ICU后行入科24h、出科时的CSI监测及APACHEⅡ评分,追踪患者至出科或死亡,以好转和死亡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之间及组内CSI及APACHEⅡ评分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APACHEⅡ评分死亡组24h、出科时明显高于存活组,而组内比较出科时较入科24h升高,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SI死亡组入科24h、出科时明显低于存活组,而组内比较出科时较入科24h下降,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CSI大小与APACHEⅡ评分高低有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CSI对危重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而CSI与APACHEⅡ评分之间有负相关性,因此APACHEⅡ评分对其也有一定协同评价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大脑双频指数在临床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中抽取74例为对象,以随机对照为原则,并经罗马数字排序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37)和研究组(n=37),分别进行参照试验(麻醉医师监测)和研究试验(大脑双频指数(BIS)监测),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经大脑双频指数(BIS)监测下的研究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SBP、DBP、HR相对平稳,而经麻醉医师监测的参照组患者则相对有较大波动,且参照组在插管后3、5min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多巴胺使用剂量、丙泊酚诱导剂量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诱导患者使用大脑双频指数进行监测可有效避免麻醉药物使用过量,减少患者在术中血压和心率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简介:摘要在全凭静脉麻醉管理过程中,对于麻醉深度尤其是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准确判断一直是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电研究的深入,一种新型的通过分析脑电来监测麻醉深度的设备——基于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文章通过介绍脑电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要介绍了各种基于脑电的麻醉监测参数[如BIS、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及IoC等],比较了IoC监测设备相较于其他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优势,详细描述了各种研究中IoC监测设备的应用场景、优势及其结论,并分析了影响脑电监测准确性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7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50例,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常规方法进行麻醉深度检测并指导麻醉管理。结果观察组术中MAP变异指数、HR变异指数、丙泊酚用量、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呼吸循环紊乱、苏醒延迟、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检测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管理,可提高麻醉管理质量,使患者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调控麻醉深度对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40例患者根据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调整麻醉深度,观察组40例患者按照AAI及BIS变化调整麻醉深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及皮质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T1时的HR及MAP均明显降低(P<0.05),T2时,观察组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T2、T3时的血糖及皮质醇均得到明显变化(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AI、BIS同麻醉深度、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进行联合检测对于调控麻醉深度,降低过度应激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方法采取随机的原则对来我院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2016年3月—2017年4月),均采取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观察在全麻的恢复期的各个时间点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95%边缘频率以及血液动力学参数等情况。结果患者在对呼名有反应的前后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患者对呼名有反应的数据差异较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等指标均可以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但是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于患者的深度监测更加敏感,且该指标可以区分有意识以及无意识,可以作为预测意识恢复的最好的指标。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和探讨 Narcotrend 指数用于七氟烷吸入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接受气管内插管全麻的眼科眶内手术患者( 3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 Narcotrend 指数监测,统计患者基础值、插管前、插管后 3 min 、手术切皮后、开放眼眶、停吸七氟烷、拔管前、拔管后 5 min 患者的 NTI 以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糖的变化。 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插管前、插管后 3 minNTI 明显降低,手术切皮后、停吸七氟烷以及拔管前 NTI 值明显升高。 结论 : Narcotrend 指数用于七氟烷吸入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显著,它能指导医生调控麻醉深度,从而更好的协助手术,提升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 监测在对接受手术的斜视患儿进行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斜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灵族斜视患者都进行一样的手术治疗。在进行手术之前,都进行可唤醒麻醉。两组均采用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在麻醉期间,在对照组这一方面,根据幼儿的体征调整麻醉药的输液速度,在观察组这一方面,进行脑电双频指数检测,术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电图(ECG)、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 2 ),记录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及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麻醉药的输液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进行比较观察的是这些指标:瑞芬太尼的用量、丙泊酚的用量、术中唤醒的时间以及苏醒的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药的药量,相比于对照组来说使用的量比较少,其麻药诱导时间以及苏醒时间也是少于对照组的。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在小儿斜视手术可以可减少其麻醉药的用量,对于小儿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被应用于临床腹部手术的麻醉深度监测中后的效果。方法接收于我院的82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应用BIS对其麻醉深度监测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诱导时,在心率、血压及BIS值方面,2组患者均显著降低;插管时,2组除BIS值下降外,其余2项指标(心率和血压)均出现上升;在其切皮与缝皮阶段心率、血压方面无显著变化,而其BIS值有所下降;另外,在苏醒、拔管时间方面,七氟醚组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组差异度明显(P<0.05)。结论BIS能够将麻醉深度监测以数字化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其能够提供给腹部外科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以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监测全麻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35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65~80岁,BMI 18~30 kg/m2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BIS值45~60。于切皮、气腹、手术操作最强刺激前后2 min内记录SPI。取伤害性刺激后2 min内最大值(SPImax),计算其与基线值的差值(ΔSP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上述指标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纳入30例患者。SPImax曲线下面积为0.887,诊断阈值为57,灵敏度为68.9%、特异度为92.9%;ΔSPI曲线下面积为0.988,诊断阈值为12,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98.7%。结论SPI可准确判断全麻老年患者的麻醉深度,采用ΔSPI更具有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安氟醚闭环靶控麻醉反馈控制的变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BIS值55为控制麻醉深度的目标,试验组采用吸入麻醉药闭环靶控系统实施麻醉深度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手动调控安氟醚挥发罐实施麻醉深度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时的BIS值、血压、心率、辅助药剂量、安氟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和术中知晓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的BIS基本在预定值55上下波动,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存在差异,闭环靶控组在安氟醚吸入后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在切皮后血压上升的幅度则对照组明显偏低,手术过程中的血压也较对照组者维持较低。安氟醚闭环靶控组的安氟醚总用量和辅助药使用量均明显低于手动控制组。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在剖胸后的单肺通气条件下,安氟醚闭环靶控系统能保证麻醉过程及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末梢灌注指数(TPI)对全凭静脉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反应的临床监测价值。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60例患者,ASAⅠ~Ⅱ级,均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和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根据舒芬太尼剂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静脉注射咪达唑仑3min后(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1min后(t4)、切皮前即刻(t5)、切皮后即刻(t6)、切皮1min后(t7)等各时间点连续监测记录末梢灌注指数(T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等各指标,观察比较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变化。结果当出现伤害性刺激时,TPI迅速明显降低,而HR只在气管插管时显著增快,MAP只在切皮时显著升高。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及切皮后,均出现TPI谷值。无论气管插管还是切皮过程中,3组患者组间比较,TPI谷值出现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但MAP和HR等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结论TPI可无创、实时、有效地监测全凭静脉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高龄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可行性。方法65岁以上行腹部手术病人7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麻醉医师根据平时的麻醉经验以及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用七氟醚的吸入浓度调节麻醉深度;实验组根据BIS值调整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来调节麻醉深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调整BIS在60-70。记录患者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的七氟醚呼出末浓度,记录术中各种用药量;术后随访患者是否有术中知晓。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BIS指导高龄患者吸入七氟醚能加快其麻醉恢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ICU住院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的过程中对麻醉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入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治疗并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4例患者由医师根据经验对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进行调控,B组26例患者通过监测BIS值,并根据其数值变化调节麻醉剂输入。两组分别记录静脉麻醉前(T1),切皮时(T2),牛角扩皮时(T3),插入气切套管时(T4)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数值,术中丙泊酚使用的总剂量以及出现低血压、体动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B组的MAP在T3时显著高于A组(P<0.05),T4时,B组的心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与T1相比较,A组及B组的MAP在T2、T3、T4均明显升高(P<0.05),A组及B组的HR在T3、T4显著升高(P<0.05),A组的丙泊酚剂量较B组多(P<0.05),且患者相关的不良事件较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BIS指导下行经皮气管切开,较传统方式更加安全舒适,能减少麻醉剂用量及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