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48岁,因"外阴肿物进行性增长1年"于2013年12月收入院。患者于2013年发现左侧大阴唇1cm×1cm无痛肿物,肿物进行性生长,摩擦感明显,无红肿及溃疡。查体:左侧大阴唇下1/3近会阴后联合处肿物,大小8cm×5cm×5cm,实性,质软,边界清,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溃疡及色素减退。盆腔MRI:左侧大阴唇见一梭形占位,大小2cm5×5.8cm×3.1cm,T1W1为稍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表面弥散系数(ADC)值1.895-1.978×10-(-3)mm-2/s,考虑为前庭大腺囊肿。患者2010年因"子宫肌瘤"在外院行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

  • 标签: 黏液瘤 外阴肿物 前庭大腺囊肿 次全子宫切除术 深部血管 大阴唇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粘液形成生物保护膜的原因,研究其临床药敏谱,给临床提供可靠地实验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7株作为研究对象,上机鉴定,鉴定出是铜绿假单胞菌后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记录分析结果。结果67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舒普深的敏感率为100%,亚胺培南的敏感率97.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敏感率为86.9%,多粘素E的敏感率为80.6%,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为48.6%,氨曲南的敏感率为22.2%。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舒普深效果最好。结论本文研究发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分泌粘液,形成无色清亮透明菌落,上机无法完成药敏实验,因此可以选择敏感性高的美罗培南、舒普深等药敏纸片进行药敏实验。

  • 标签: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 生物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liposarcoma,RPLS)是罕见的间叶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以下,但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中则是最常见的类型。因其症状隐匿,发现时多数肿瘤体积巨大且与邻近脏器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彻底切除较困难,往往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化疗效果不佳,因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黏液样脂肪肉瘤 手术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1例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误诊经过,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MP临床资料。结果结合该患者确诊过程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好发人群、确诊方法、治疗预后),得出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可以提示,但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确诊,减瘤术与热灌注治疗相结合被认为是治疗此疾病最佳方案。结论PMP临床罕见、早期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易漏诊误诊。

  • 标签: 腹膜黏液瘤 黏液瘤 结核性腹膜炎 热灌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超声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2例疑是乳腺黏液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经病理证实40例为乳腺黏液癌。同时对其行超声诊断,观察其超声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进行比较。结果40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中28例为单纯型黏液癌,12例为混合型黏液癌;85.71%的单纯型病灶形态规整、边界清楚;89.29%的单纯型病灶内部回声强度等于皮下脂肪回声,回声分布均匀;所有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肿块均平行于皮肤。66.67%的混合型病灶形态不规整、边界模糊或毛刺;58.33%的混合型病灶内部回声较低且不均匀。结论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声像特征以良性居多,混合型乳腺黏液癌则更具有浸润性特征。在临床诊断中,应详细观察超声诊断特征,提高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超声特征 病理 关联性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粘液瘤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19例于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的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超声影像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粘液瘤的临床首发症状为活动后心悸气短、长期低热且这19例患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右心肿瘤发生显著低于左心(10.5%VS.89.5%,P<0.05),采用心脏超声检查都能检测出心脏粘液瘤,并且良性患者显著高于恶性患者(99.5%VS.0.05%,P<0.05)。此外,长期随访发现良性肿瘤复发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左心的发生心脏粘液瘤频率较右心高,且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后超声显象的特征性明显,能显著提升心脏黏液瘤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脏肿瘤 心脏粘液瘤 超声波检查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临床诊断乳腺黏液腺癌中分别使用X线乳腺摄影和超声检查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在本院就诊的70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超声检查和X线乳腺摄影,观察不同疾病类型的形态学特点,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乳腺黏液腺癌的类型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点;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65.71%)高于X线乳腺摄影(65.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乳腺黏液腺癌时,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准确的判断肿块性质采取有效的治疗,值得普及使用。

  • 标签: 乳腺黏液腺癌 诊断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鼻窦内窥镜手术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94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Wigand术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鼻黏液纤毛清除速度、鼻黏液纤毛清除率分别为(9.24±1.37)mm/min、(81.52±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9±1.35)mm/min、(68.24±8.33)%(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糖精清除时间为(19.83±1.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26.48±2.02)min(P<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可以有效改善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恢复鼻腔、窦腔的生理防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慢性鼻-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 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N的CT特征.结果混合型IPMN4例,胰头3例,胰尾1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不均匀强化;主胰管型IPMN2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结节;分支胰管型IPMN1例,位于胰头,表现为类圆形囊性肿块伴壁结节.病理诊断恶性2例,良性5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胰腺 黏液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检测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82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7种常见毒力基因(rmpA、rmpA2、aerobactin、mrkD、iroN、magA、wcaG),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分数(毒力基因个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82株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中,黏液丝试验阳性占31.7%(26/82),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阳性率为40.2%(33/82),二者均阳性24株,阳性率为29.3%(24/82),毒力分数的第50百分位数P50为2。HM表型与非HM表型菌株中高毒力荚膜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2.3%(24/26)和16.1%(9/56),毒力分数P50分别为5和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分数P50为5.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中,K1/K2/K57型的毒力分数与K5/K20/K5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表型菌株和非HM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3/26)和73.2%(41/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为60.6%(20/33),不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中,K54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强,阳性率为6/8。结论致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种强毒力和(或)生物膜阳性菌株,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广泛流行。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高黏液表型 荚膜血清型 毒力 生物膜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手术组30例和术后联合放化疗组50例,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以患者性别、年龄、病程、TMN分期、病理分型、手术类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等资料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4.0%,高于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63.3%(χ^2=4.422,P=0.035);生存分析显示术后联合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90.6个月高于单纯手术组的6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T3~T4分级、低分化程度、单纯手术切除、合并淋巴结远端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辅助放化疗能够提高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腮腺 黏液表皮样癌 放化疗 手术切除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运用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选取1000例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进行非盲法随机分组试验,Ⅰ、Ⅱ组各500例,Ⅰ组仅接受常规妇科治疗,Ⅱ组接受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用药,对该两种方案的疗效、安全问题等作评估。结果Ⅱ组接受治疗后的总治愈率为91.6%,与Ⅰ组的80.4%相比显著提高,统计学成立(P<0.05)。从相关症状上评测,两组的性交出血缓解率、阴道/外阴瘙痒缓解率比较基本无差异,统计学不成立(P>0.05),但在白带增多缓解率上,Ⅱ组达到91.4%,相比Ⅰ组的36.2%显著提高,统计学成立(P<0.05)。试验期间,两组均未产生严重不适。结论对黏液脓性宫颈炎患者早期应用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药效显著、安全,利于白带增多症状的恢复,值得加强推广。

  • 标签: 粘液脓性宫颈炎 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高分化黏液性癌(highlydifferentiatedOvarianmucinouscarcinoma,HDOMC)患者中MMP-2、MMP-9、S100A14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正常卵巢组织、4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Ovarianmucinoustumor,OMT)、80例HDOMC患者中MMP-2、MMP-9、S100A14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HDOMC患者中S100A14表达与MMP-2、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MP-2、MMP-9、S100A14在正常卵巢组织、OMT、HDOM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且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HDOMC患者中S100A14表达与MMP-2、MMP-9表达水平两两呈正相关(P〈0.05)。MMP-2、MMP-9、S100A14表达水平与HDOMC患者手术-病理分期(FIGO)、CA-125水平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MMP-2、MMP-9、S100A14表达水平升高与HDOMC发生、进展、早期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早期联合筛查这些指标对HDOMC病情演变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黏液性癌 表达水平 联合筛查 病理分期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