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中耳后鼓室腺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听力学特点、颞骨CT特点及病理特点对明确诊断的意义,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及听力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的1例中耳后鼓室腺瘤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包括临床变现与体征、听力学检查、颞骨CT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术后15d、1月及1年随访过程中患者有无肿瘤的局部复发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该患者入院时左耳进行性听力下降,左耳骨膜松弛部可见圆形肿物、表面光滑、凸向外耳道,左耳感音神经性聋,颞骨CT左侧室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整,大小约0.8cm×1.6cm,听小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乳突气化良好,乳突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乳突腔骨壁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均无明显特异性来确诊中耳后鼓室腺瘤,病理为左后鼓室腺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K(+)、CgA(+)、Sgn(+)、CD56(-)、Ki-67index1%可明确中耳后鼓室腺瘤诊断,术后随访过程中患者无肿瘤局部复发、左耳听力无明显改善。结论中耳后鼓室腺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听力学特点、颞骨CT特点无明显特异性来明确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可明确中耳后鼓室腺瘤诊断,其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们该患者术后无肿瘤局部复发、患耳听力无明显改善。
简介:鼓室硬化是指中耳黏膜下层或鼓膜固有层中弹性纤维透明样变性,是中耳黏膜慢性炎症或反复急性炎症的终末反应。早在1869年Troltsch首先描述了该病,其病因不清,有研究发现可能与遗传、动脉粥样硬化、高钙血症等有关。鼓室硬化的发病机制也不甚清楚,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鼓室硬化是中耳慢性炎症非特异性的不可逆结果。按组织学特点鼓室硬化可以分为硬化型黏膜炎和破骨型黏膜炎,后者可破坏骨质,累及听骨链。也有学者主张根据手术中所见硬化斑块的范围来分型,可分为鼓膜钙化型、锤砧骨固定型、镫骨固定型及全鼓室硬化型,认为这种分型更有治疗指导价值。目前的争论热点在于如何更有效的治疗鼓室硬化,尤其是镫骨固定的病例。本文主要对鼓室硬化的治疗进行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之间本院所接收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的患者数均为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术,给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2%,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能够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使用。
简介:目的了解鼓室硬化和非鼓室硬化中耳炎患者在抗氧化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探讨鼓室硬化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分析56例(56耳)中耳炎、中耳炎后遗症手术患者资料,分成两组:鼓室硬化组26耳,非鼓室硬化组30耳。测定所有患者血浆、红细胞中SOD、CAT活力及血浆、中耳组织中MDA浓度。结果分析用秩和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两组血浆中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鼓室硬化组中耳组织中MDA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中SOD和CAT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鼓室硬化组血浆中的SOD和CAT活力较非鼓室硬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鼓室硬化组术前的听力平均值与其各检测项目所测得的MDA、SOD、CAT值均不存在相关(P>0.05)。结论鼓室硬化患者可能存在局部氧自由基浓度增高和抗氧化物质活性降低的情况。局部氧自由基浓度增高,血液抗氧化物质无法进入中耳组织,可能是形成鼓室硬化的病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鼓室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干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例不同部位鼓室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案和随访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6例鼓室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的2例鼓室骨瘤患者病变分别来源于中鼓室的鼓岬和砧骨,均无明显的病因和诱因,鼓膜完整,听力学检查为传导性听力损失。鼓岬来源的骨瘤患者磨除骨瘤、听骨链完整保留并恢复活动,砧骨来源的骨瘤患者切除骨瘤、取出砧骨、置入人工听骨,2例患者术后气骨导差均基本消失。分析文献报道的36例(38耳)鼓室骨瘤患者发现,平均年龄26.5岁,源于鼓岬者最多,占39.5%(15/38),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感。结论鼓室骨瘤患者以鼓膜完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临床特征,病变最常见的来源为鼓岬,手术切除病灶、保持或重建听骨链可恢复或改善听力。
简介:目的探讨胆脂瘤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本文介绍了2009年11月-2010年7月在我院接受乳突鼓室成形伴上鼓室切开重建(Mastoidotympanoplastywithepitympanoplasty,EMT)手术的56例(耳),即在保留外耳道后壁切开乳突的前提下,同时进行上鼓室外侧壁的切除以彻底清除病灶,最后进行上鼓室乳突填塞并重建听力。本文初步报告了这一技术并对与此相关的外科处理策略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9个月,1例术后疼痛再次手术,2例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2例术后鼓膜紧张部后上微小穿孔,其余病例术后愈合良好,术后换药2~3次即完全愈合,术后随访56例中26例听力资料完整,0.5、1、2kHz气骨导间距由术前平均31.9dBHL缩短到19.6dBHL。结论保留外耳道后壁乳突切开同时切除术上鼓室外侧壁并进行重建,简化了经典完壁式手术的复杂操作,易于掌握;同时,手术保留的外耳道后壁使耳道形态得以保留,术后恢复时间短,减少了术后换药次数;上鼓室软骨填塞可有效的防止回缩袋的形成,避免了胆脂瘤的复发。该术式为治疗中耳炎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之间本院所接收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的患者数均为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术,给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2%,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能够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方法对24例(48耳)双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将病变较重侧作为第一手术耳优先手术,对侧耳为第二手术耳。第一手术耳(24耳)完成鼓室成形术Ⅰ型13耳、鼓室成形术Ⅱ型10耳、鼓室成形术Ⅲ型1耳;第二手术耳(24耳)均施行鼓室成形术Ⅰ型。术中取用第一手术耳侧的耳屏软骨-软骨膜作为双侧鼓膜修复材料,以术后3个月鼓膜情况及纯音听阈结果评估鼓膜愈合成功率及术后听力改善程度。结果24例(48耳)患者术后鼓膜一期完全愈合47耳,愈合率为97.9%(47/48),其中第一手术耳23耳,愈合率为95.8%(23/24),1耳遗留穿孔,门诊换药后愈合;第二手术耳24耳,愈合率为100%(24/24)。术后3个月复查纯音测听,第一手术耳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30.59±13.50)dB缩小至(15.39±12.40)dB,差值为-15.2 dB。第二手术耳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19.72±9.89)dB缩小至(8.98±10.18)dB,差值为-10.74 dB。双耳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02、4.87,P均<0.001)。术后气骨导<20 dB的耳数为68.8%(33/48)。48耳术后均未出现医源性感音神经性聋、面瘫、味觉改变及眩晕等并发症。结论双耳同期鼓室成形术,术后鼓膜愈合率高,术后听力明显改善,出现医源性感音神经性聋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并能节省住院时间及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鼓室胆脂瘤的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体会。方法对34例上鼓室胆脂瘤病患进行上鼓室开放手术,根据胆脂瘤侵蚀范围进行处理。若胆脂瘤未累及砧关节和锤,则仅单纯摘除胆脂瘤,保留听骨链的完整。若胆脂瘤累及砧关节和锤,则在清除胆脂瘤后,再清除病变的砧骨和锤骨,并在镫骨头与锤骨柄之间通过人工听小骨架桥对听骨链进行重建,同时采用乳突皮质骨重新建立上鼓室的外侧壁及颞筋膜修补鼓膜松弛部位的穿孔。结果随诊1-3年,34例病患鼓膜松弛部和上鼓室外侧壁愈合良好。术后患者气骨导差平均为28.1dBHL,较术前有所提高。所有病例声音的传导功能得到保留或恢复。听力基本稳定,无内陷袋和胆脂瘤的复发。结论在早期治疗上鼓室胆脂瘤时,需依据胆脂瘤的侵蚀范围切除上鼓室胆脂瘤,这不仅能彻底的清除上鼓室胆脂瘤病灶,还能保留及恢复患者原有听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通过开放式和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上鼓室胆脂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总结分析了2006.3-2011.3间手术、随访至少12月的45例上鼓室胆脂瘤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和12例完成完桥式鼓室成形术的病例,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不少于12个月,干耳时间4~6周。移植鼓膜一期愈合54例。2例植入的PORP脱出,改为植入钛合金听骨。1例施行完桥式手术者于面神经隐窝处复发,改行开放式手术。术后纯音测听气骨导间距≤10dB者占42.1%,11~20dB者占24.6%,21~30dB者占22.8%,≥31dB者占10.5%。结论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的检查结果和术中病变范围的确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选择开放式手术,而对于范围相对局限的病例选择完桥式鼓室成形术,在根除病灶的基础上保存或提高听力,是较佳的优化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采用鼓室置管术对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19耳)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腭裂修复+鼓室置管术组;对照组单纯腭裂修复组,术后6个月进行鼓室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鼓室置管术适应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进行讨论。结果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差异无显著性。术前两组波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V波反映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差异有显著性。结果经x2检验可见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鼓室图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前术后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术前两组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术后两组鼓室图有显著差异。结论腭裂修复同时行鼓室置管有利于伴有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中耳功能改善,提高患者听力。
简介:突发性聋已成为耳科的常见急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尚无准确统计。因其病因及病理机制仍不清楚,临床采用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别为40%~75%左右川。尽管在药物治疗上有较大争议,但临床广泛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大剂量激素治疗突发性聋,对不同性质的炎症或自身免疫所致突发性聋有效。然而,有30%~50%的患者大剂量全身激素治疗无效,少数患者存在禁忌证或产生副作用,如胃肠道问题、臀部脓肿形成或缺血性坏死等,限制了全身激素的使用。这些副作用在高血压病或糖尿病患者中更加常见,而高血压病或糖尿病也是突发性聋患者的常见伴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