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机理。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K—B法测定5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初步筛选出耐环丙沙星菌株。试管稀释法测定耐环丙沙星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此23株菌GyrA的基因(gyrA)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序列的分析比较。结果:23株耐环丙沙星肺炎克雷伯菌中,20株存在gyrA变异:Ser83(TCC)→Phe(TTC)、Tyr(TAC),Asp87(GAC)→Asn(AAC)、Ala(GCC)。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理主要与药物作用靶位gyrA基因的突变有关,并且gyrA基因突变位点越多其耐药程度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氟喹诺酮治疗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获得性肺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氟喹诺酮药物治疗。根据氟喹诺酮药物的不同,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获得性肺炎患者。1组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2组患者应用环丙沙星治疗,3组患者而应用莫西沙星治疗。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局;应用莫西沙星的3组治疗效果,细菌清除率高于应用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1组2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左氧氟沙星的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余两组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治疗获得性肺炎各有优势,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选择应用哪一种氟喹诺酮药物治疗,才能更好的清楚患者体内细菌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该药物合理应用策略,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1例因使用氟喹诺酮药物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氟喹诺酮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临床症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结果在临床用药中,以氧氟沙星药物应用频率最高,与其他药物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统计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居多,与其他不良反应比较累计系统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选药和用药,并重视其不良反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并做好防范措施,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4年 1月至 2015年 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 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 58.9%)多于女性( 41.1%),且 31~ 60岁( 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 85.7%) 高于联合用药患者( 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 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 21.4%、 1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 19~ 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喹诺酮类药物从最初的无氟喹诺酮(NFQs)到C-6位引入氟原子的氟喹诺酮(FQs),其药理学特性显著改善,疗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今FQs耐药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陆续报告的严重毒副反应,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药物化学研究发现,6-氟基并非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所必需,通过结构修饰,新的NFQs如奈诺沙星和加雷沙星等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展现的优点包括抗菌谱拓展(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某些喹诺酮靶位突变耐药菌株依然具有较高活性,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尚未发现FQs常见的心血管、肝脏和糖代谢方面的毒副反应,成为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本文就构效关系、NFQs的临床研究和发展、NFQs的医学与生态学意义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