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继发冷球蛋白血管炎造成多系统受累,同时合并惰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心功能不全及贫血,早期积极采用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及泼尼松的治疗后,逆转了重要脏器损伤,症状逐渐改善,冷球蛋白水平下降。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头痛及MRI异常,通过完善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我们警惕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这一罕见并发症,并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患儿血浆儿茶酚胺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以胸痛和/或胸闷为主诉就诊、完善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57例儿童为研究组;男22例,女35例;年龄5~15岁[(8.40±0.35)岁]。选择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4例为健康对照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5~15岁[(8.87±0.36)岁]。2组儿童均经过病史询问,完善体格检查、胸部平片、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常规及生化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肺、消化道和胸壁疾病。对2组儿童进行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83±0.04) nmol/L比(0.54±0.03) nmol/L、(0.76±0.04) nmol/L比(0.56±0.03) nmol/L及(3.59±0.18) nmol/L比(2.51±0.15)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6、3.611、4.596,均P<0.01)。正常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值、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10.49±2.81) ms比(132.13±2.55) ms,(86.37±3.26) ms比(118.96±2.00) ms,(33.46±2.21) ms比(68.91±1.29) ms,(37.63±1.22) ms比(48.93±1.75) ms,(17.37±1.45)%比(22.2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0、-8.419、-13.682、-5.354、-2.245,均P<0.05)。血浆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689、0.746,高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结论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与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其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迷走神经调节失衡;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此类患儿交感神经张力变化、诊断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对此类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放松安静疗法等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可能有助于减轻主观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支气管扩张剂联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研究进行回顾性数据再分析,分析单用ICS治疗疗效明显和疗效不佳人群之间的临床特性差异,寻找预测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方法计算患者基线期与治疗8周时的咳嗽评分差,评估病情改善情况,咳嗽评分改善超过3分视为咳嗽好转,并分为咳嗽好转组和咳嗽无好转组。通过方差分析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对存在组间差异的项目进行逻辑回归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临界值。基于AUC选择二元逻辑回归变量,优化回归模型,并计算二分预测概率值。结果共41例受试者签署了数据再分析的知情同意书。咳嗽好转组(22例)和咳嗽无好转组(19例)之间血小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FEF75%)、是否胸闷以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激发试验时FEV1下降绝对值、FEF75%预测咳嗽治疗效果的AUC相对较高(临界值分别为48岁、1.15 L和79.3%时,AUC分别为0.805、0.725和0.718)。年龄与胸闷症状联合应用的预测模型AUC达到0.847(95%CI:0.730~0.965)。年龄每增加10岁,治疗效果显著的机会减少大约51.8%,胸闷患者治疗有效的机会相比非胸闷患者减少约92.4%。结论CVA患者胸闷症状及年龄增加提示单用ICS治疗效果不佳,胸闷CVA患者或者年龄48岁以上的非胸闷CVA患者应当考虑ICS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