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萎缩、变薄和萎缩性改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和营养吸收障碍。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患病的报道。
简介:某患者,男性,61岁,已退休。患者自述在10年前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胃脘疼痛,之后的10余年间经过中西药治疗,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每每在饮食失宜或情绪不顺时症状有加剧现象,之后患者经过检查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结果为胃黏膜萎缩性胃炎,同时伴有肠上皮生化现象。另一患者女性,54岁,胃脘胀满现象已有8年,近半年来症状有明显加重现象。患者自述8年前无诱因出现胃脘胀满之后有阵发性隐痛,进入医院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但后续没有得到系统化整治,直至一年前因胃脘胀痛明显加重,再进入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简介:摘要: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目前,除了传统的“辨证论治”外,诸多中医大家在胃镜、病理、药理等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治疗CAG获得了更为可喜的成果。今后,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各医家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利用共聚焦显微內镜、窄带成像技术等高科技诊疗手段对CAG实时评估,及早鉴别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并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彻底阻断CAG向腺体化生、不典型增生进展,甚至逆转腺体的萎缩、化生,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安全性明显提升,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病理评分都得到明显的降低,患者预后效果得到保障。
简介:【摘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及治疗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检测及治疗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消化内科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腺体减少评分为(1.01±0.17)分,肠生化评分为(1.19±0.33)分,炎症评分为(0.73±0.37)分,异型增生评分为(0.65±0.19)分,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0.65)分、(2.26±0.74)分、(2.07±0.64)分和(1.87±0.68)分(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为(5.14±2.11)d,其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36±6.11)d(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替普瑞酮治疗可有效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炎症,提高其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 在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采用西药与中药治疗方案,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人,分成参照组与试验组,分别采用西药治疗与中药治疗,持续用药1个月,跟踪观察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临床症状表现、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检测等,确定治疗的效果。结果 根据本次观察结果显示,采用西药治疗的参照组显效患者40人,占比为75.5%,总有效人数为49人,占比为92.4%,阳性率15.1%,不良反应率13.2%;中药治疗的试验组显效患者43人,占比为81.1%,总有效人数为52人,占比为98.1%,阳性率7.5%,不良反应率5.7%,试验组整体情况优于参照组。结论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使用传统中医辨证及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法治疗效果表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