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嗪虫唑酰胺是巴斯夫公司研发的吡唑甲酰胺类杀虫剂,嗪虫唑酰胺的生产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方法]文献中有关嗪虫唑酰胺合成报道比较少,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及报道,分析总结。[结果]根据嗪虫唑酰胺两个关键中间体1-(3-(甲基)丁-2-基)-5-甲基-1H-吡唑-4-甲酸酰氯和N-乙基哒嗪-4-胺,探究出不同的工艺生产路线。[结论]本文对嗪虫唑酰胺不同工艺路线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不同工艺的优缺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盐酸布桂嗪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疗程结束后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简介: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中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0%噻虫胺悬浮剂在梨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NH,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2.5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3%,相对标准偏差为2.0%~3.3%;噻虫胺在梨中的定量限为005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在梨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为12.0~16.4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按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06和0.09g/L,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d后采样,梨中噻虫胺的残留量为<0.05~0.13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4mg/kg)。
简介: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氟虫双酰胺和噻嗪酮在茭白中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净化,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1mg/kg添加水平下,氟虫双酰胺和噻嗪酮在茭白植株和茭白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1%~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2%~11%之间。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氟虫双酰胺和噻嗪酮的半衰期分别为2.3d和2.8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按制剂用量450~675g/hm^2分别施药2和3次,间隔期5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14和21d采样,氟虫双酰胺在茭白中的残留量均〈0.01mg/k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按制剂用量600~900g/hm^2分别施药2和3次,间隔期5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14和21d采样,噻嗪酮在茭白中的残留量为〈0.005~0.078mg/kg。建议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最高制剂用量为450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以7d为宜;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最高制剂用量为675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以21d为宜。
简介:摘要: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复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者配比在1:2到1:4时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6%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17.6、134.4、151.2 g a.i./ha防效分别为为81.6%、84.3%、89.9%,防效相当或显著高于对照药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42 g a.i./ha的防效,但都显著高于0.5%噻虫胺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300 g a.i./ha处理的防效。0.56%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颗粒剂可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
简介:目的:探讨氢氯噻嗪对大鼠的利尿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只自发性血压高大鼠(SHR),其中10只采用灌胃针给予氢氯噻嗪灌胃,10mg/kg,设为A组;另外10只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设为B组;持续4周。比较两组大鼠灌胃4周内的血压变化,24h尿量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及细胞色素P450(CYP)表氧化酶2C11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氢氯噻嗪可显著降低SHR大鼠的血压,A组4周内的血压变化显著大于B组(P〈0.05)。A组大鼠2周、4周的24h尿量显著高于B组(P〈0.05)。且A组大鼠心脏、肾脏、肝脏中的AT1mRNA的下调水平,CYP表氧化酶2C11mRNA的上调水平的幅度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氢氯噻嗪可能通过下调AT1和上调CYP表氧化酶2C11水平可能与其引起SHR强利尿效果有关,以降低血压和保护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