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线粒体自噬是一种自噬的形式,是目前已知的选择性清除线粒体的途径。近年来,B淋巴细胞-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因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潜在作用而备受关注。尽管对BNIP3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认识不断增加,但在肌源性挛缩的发生过程中,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肌源性挛缩发生过程中,典型的病理特征表现为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因此,本文对BNIP3及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影响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肌源性挛缩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线粒体自噬 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 肌源性挛缩 骨骼肌萎缩 骨骼肌纤维化
  • 作者: 张均辉 张琼 贾杰只 李红梅 张灿 胡炯宇 张东霞 黄跃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重庆 400038,深圳市人民医院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创面修复科,创面修复研究所 518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B淋巴细胞-2/腺病毒E1B 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1)取HDME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成行常规培养的常氧组及采用体积分数2%氧气低氧处理相应时间点的低氧6、12、24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NIP3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蛋白表达。(2)取HDMEC,分成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分别转染空载病毒或BNIP3敲减病毒并进行常氧或低氧处理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NIP3蛋白表达;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 h的划痕面积,并计算划痕愈合率;在活细胞工作站测算3 h内细胞运动的曲线距离,计算运动速度。(3)取HDMEC,同实验(2)分组及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C3Ⅱ的蛋白表达。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1)与常氧组比较,低氧6、12、24 h组细胞BNIP3及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2)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BNIP3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BNIP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较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红色荧光较低氧+空载组明显减弱。划痕后24 h,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基本愈合,其他3细胞剩余划痕面积较大。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61±4)%、(58±4)%、(88±4)%、(57±4)%。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高于常氧+空载组(P<0.01)和低氧+BNIP3敲减组(P<0.05)。观察3 h内,低氧+空载组细胞运动范围较常氧+空载组显著增大,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运动范围较低氧+空载组明显缩小;低氧+空载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明显增加(P<0.01)。(3)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培养6 h,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LC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明显增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红色荧光被显著抑制。结论低氧条件下BNIP3可促进HDMEC的迁移和运动性,且自噬可能参与BNIP3对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调节。

  • 标签: 细胞低氧 细胞迁移分析 细胞运动 自噬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及脑脊液Bcl-2/腺病毒E1B19kDa相关蛋白3(BNIP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HFMD患儿分为危重型组(临床分期3期)、重型组(临床分期2期)和经脑脊液等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普通型组(临床分期1期),每组3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HFM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BNIP3水平,并同时测定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分析其与BNIP3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BNIP3对HFMD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效能。结果危重型组患儿血清BNIP3及S100B蛋白、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危重型组患儿脑脊液BNIP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HFMD患儿(P<0.01);重型组患儿血清BNIP3及S100B蛋白、NSE水平均较普通型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重型组脑脊液BNIP3水平亦较普通型组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较,危重型组和重型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BNIP3水平及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清及脑脊液BNIP3水平与S100B蛋白、NSE水平呈正相关(P<0.01)。当血清BNIP3在3.015 μg/L时其Youden值最大,对重型HFMD预测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0%,脑脊液BNIP3在1.735 μg/L时其Youden值最大,对重型HFMD预测的灵敏度为73.33%,特异度为93.33%。结论BNIP3与重症HFMD脑损伤的病理过程相关,检测BNIP3水平有助于判断HFMD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标签: Bcl-2/腺病毒E1B19kDa相关蛋白3 手足口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cl-2腺病E1B 19k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也称NIX)介导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可能机制。方法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细胞)放置于含体积分数1%O2的缺氧培养箱中培养,建立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分为常氧组和不同时相点缺氧损伤组(缺氧6,12, 24, 48 h组)。Western blot检测缺氧不同时相点NI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4(COX4)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PC12细胞缺氧24 h后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IX过表达48 h后细胞中线粒体-NIX-LC3-自噬体膜复合体的形成。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NIX与LC3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抑制NIX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PC12细胞分为常氧组、常氧+NIX抑制组、缺氧组、缺氧+NIX抑制组Western blot检测抑制NIX后各组NIX、LC3、TOMM20、COX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PC12细胞缺氧24 h后NIX和LC3的表达量与常氧组相比明显升高[(0.44±0.03)∶(0.21±0.01)、(1.04±0.03)∶(0.32±0.01)](P均<0.05);TOMM20和COX4的表达量在缺氧24 h后较常氧组明显降低[(0.78±0.07)∶(1.46±0.08)、(0.52±0.04)∶(0.98±0.06)](P均<0.05)。电镜观察发现,缺氧24 h后细胞中有包含线粒体的自噬体形成。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NIX过表达48 h后细胞中线粒体-NIX-LC3-自噬体膜复合体的形成。CoIP检测发现,NIX与LC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缺氧组相比,抑制NIX能保存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完整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缺氧组相比,缺氧+NIX抑制组中NIX和LC3-II的表达[(0.80±0.02)∶(1.18±0.06)、(0.68±0.05)∶( 0.97±0.13)](P均<0.05),使TOMM20和COX4的表达量升高[(0.78±0.06)∶( 0.69±0.08)、(0.81±0.07)∶( 0.81±0.07)](P均<0.05)。结论在PC12细胞中NIX与LC3相互作用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抑制NIX能保存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完整性、降低自噬水平,为线粒体提供保护作用

  • 标签: 缺氧 线粒体,自噬 Bcl-2/腺病E1B 19k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免疫疾病,在多种诱发因素如外伤、感染、应激或药物等刺激下所致,角质形成细胞和多种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细胞参与反应。既往研究认为经典的银屑病发病机制为固有免疫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途径,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最近多项研究结果,综述B淋巴细胞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

  • 标签: 银屑病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B细胞淋巴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亚型的表型取决于B细胞的分化阶段和遗传变化,反映在免疫表型、核型和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上,特别是微环境细胞组成的不同。文章介绍了B细胞淋巴细胞的性质和微环境的细胞组成,探讨肿瘤微环境细胞B细胞淋巴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肿瘤微环境 淋巴瘤,霍奇金
  • 作者: 胡军常建王中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医院胡军常建王中新患者男,68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增大10天”于2018年1月15日入院,体检:阴囊皮肤不红,皮温未增高,右侧阴囊较左侧明显增大,能触及肿大附睾及睾丸,分界不清,无触痛,阴囊托举痛阴性,左侧睾丸及附睾未及明显异常,双侧精索无增粗。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0%,血红蛋白146克/L,血小板139*109/L。HCG:β-人绒毛促性腺激<1.20IU/L。甲胎蛋白4.70IU/ml。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48U/L,肌酸肌激酶31U/L,肌酸酶同功酶9U/L,乳酸脱氢酶198U/L,羟丁酸脱氢酶168U/L。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1.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0.1S,纤维蛋白原2.13g/L,凝血酶时间18.4S。尿常规、生化及免疫八项基本正常。阴囊彩超检查:右侧睾丸内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发不等的低回声区,境界尚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多发细密点状回声,大的范围约44*25mm。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并可探及动脉频谱(图1)。超声诊断:右侧睾丸多发低回声区,结合病史,考虑:1.占位性病变可能,2.炎症不除外。其后行右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侧睾丸)考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倾向B细胞来源伴浆样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提供协同刺激信号及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在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现有证据表明,B淋巴细胞的成熟,活化,以及分泌抗体等作用可以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合近期的研究,对B淋巴细胞在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B淋巴细胞 心血管疾病 抗体
  • 简介:摘要该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OBA与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结合能。结果表明与实验值非常吻合。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抑制剂、蛋白与复合物相对晶体结构的均方根偏差(RMSD)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OBA与PTP1B的动力学与相互作用机制,而且还可为以PTP1B为靶标的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抑制剂OBA 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样癌合并B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为男性75岁,胃底贲门见一溃疡型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以推挤性生长为主,侵及胃壁深肌层。肿瘤组织中淋巴上皮间质明显多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背景中部分为B淋巴细胞构成,周围可见淋巴上皮病变。EB病毒原位杂交显示:癌细胞阳性。分子病理显示B细胞IgH-DH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为: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样癌伴淋巴样间质内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是与慢性EBV感染相关的一类罕见的B细胞淋巴。主要为活化B细胞亚型,具有侵袭性,对联合化疗的反应较EBV阴性患者差,预后不良。随着对EBV阳性DLBCL发病机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治疗策略不断出现,如抗病毒治疗、单克隆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以及包括细胞免疫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免疫疗法,这些新的治疗策略能够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疱疹病毒4型,人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抗体,单克隆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海绵窦区B细胞淋巴1例。患者女,53岁,因右眼肿胀伴眼睑下垂1个月余入院。CT表现为右侧海绵窦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邻近的蝶窦上侧窦壁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右侧海绵窦区包绕颈内动脉的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T1WI及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最终病理诊断为海绵窦区B细胞淋巴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海绵窦 中枢系统淋巴瘤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男,72岁,因四肢、躯干红斑、结节、肿块2年,加重伴溃烂3月,于2009年3月9日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报告见皮肤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未侵及表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细胞L26(+),Bcl-6(+),Mum-1(+),CD10弱(+),Ki-67(+)约9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 标签: 淋巴瘤 皮肤 B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弥漫大 B 细胞淋巴(DLBCL)的诊治要点及经验教训,避免误诊、漏诊。方法:详细分析l 例悬雍垂弥漫大B细胞淋巴病例,结合该病例进行讨论。结果:术中冰冻结果暂排除恶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悬雍垂新生物,术后病理检查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建议患者进一步治疗。结论:悬雍垂淋巴及其少见,遇见悬雍垂诊断不明确的病变,我们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并可多次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