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建立鼠疫菌MIC测定方法,掌握常用抗生素对鼠疫菌的抑菌范围,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 Standard Institution,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共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鼠疫菌的MIC,并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以纸片扩散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观察两者的一致性。118株鼠疫菌分离自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结果检测的118株鼠疫菌,未发现具有单个或多个抗菌药物抗性的菌株,与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并获得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菌的MIC50、MIC90。结论成功建立了鼠疫菌MIC测定方法,该方法能高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鼠疫菌的MIC,评价鼠疫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实验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简介:摘要:本研究根据药物特性,对5种不同浓度苯甲酸钠(0.1%,0.2%,0.3%,0.4%,0.5%)的干混悬剂进行抑菌效力研究,来确定干混悬剂中抑菌剂的合理添加量。结果表明,干混悬剂中苯甲酸钠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2%-0.4%。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对克拉霉素(CLA)抗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的影响,探讨药物外排泵在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纳入脓肿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选择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氰化羰基-3-氯苯腙(CCCP)、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维拉帕米(VP)和利血平(RSP),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CLA对上述菌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比较有无外排泵抑制剂作用时,CLA抗菌的MIC改变情况;对脓肿分枝杆菌的CLA耐药相关基因erm(41)和rr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分析外排泵抑制剂对MIC的影响与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与否及突变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CP、DCC、VP和RSP均能降低CLA抗脓肿分枝杆菌的MIC,但RSP作用效果弱于其他三种外排泵抑制剂。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包含10株CLA耐药菌株,其中7株发生rrl基因突变。光滑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21.2%和66.7%)高于粗糙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11.1%和51.9%)。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3 d时,外排泵抑制剂对CLA耐药菌株的MIC影响较大,均可使约50%菌株的MIC降低2倍以上,且相较于发生rrl基因突变的菌株,外排泵抑制剂对未发生rrl基因突变菌株的MIC影响更大;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14 d时,有24株携带erm(41)基因T28序列型的脓肿亚种分枝杆菌发生诱导耐药,随着诱导耐药的发生,外排泵抑制剂对CLAMIC影响减小。外排泵抑制剂对不同表型分离株的CLAMIC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排泵参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过程,外排泵抑制剂可不同程度降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的耐药水平。外排泵抑制剂的使用为脓肿分枝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中药复合制剂-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的抑菌效果,为该洗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21年9月至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采用平皿稀释法实验性观察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浓度,于作用时间: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以灭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组内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述,多组间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超90%以上。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原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菌率分别为(0.97±0.02)、(0.99±0.03)、(1.00±0.00)、(1.00±0.00);50.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菌率分别为(0.95±0.02)、(0.96±0.02)、(0.97±0.01)、(0.98±0.01);25.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菌率分别为(0.93±0.01)、(0.94±0.01)、(0.95±0.01)、(0.97±0.01);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菌率分别为(0.92±0.01)、(0.93±0.01)、(0.93±0.01)、(0.95±0.02),不同浓度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菌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47、7.030、52.993、8.912,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抑菌率与抑菌洗剂浓度呈正相关,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789、0.950、0.806(均P<0.05)。在相同浓度下,抑菌率与菌株种类、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用于火热亢盛、迫血止溢、目赤暴痛、热毒疮疖处方中,抑菌中药材配伍前后的抑菌效应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试管二倍稀释法,先测定各抑菌中药材的抑菌性,再对处方中有较强抑菌作用的几种中药材进行配伍,同法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处方中黄岑、大黄、黄连、甘草配伍后,对细菌抑菌的总体效果相当于几种药材的平均效果;对霉菌的整体抑菌作用,只达到几种药材中,抑菌性最低药材的抑菌效果;对酵母菌的总体抑菌作用,相当于几种药材中,抑菌性最强药材的抑菌效果。甘草的不同配比,对整个配伍的抑菌效果无明显作用。结论该处方中抑菌中药材配伍后,细菌抑菌作用无明显变化;霉菌抑菌作用具拮抗作用;酵母菌抑菌作用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柿叶提取物对六种代表致病菌的抑菌作用。通过对六种试验菌的抑菌试验表明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有抑菌作用。对黑曲霉菌几无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