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夏威夷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他们开发的高解析度全球气候模型,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再现了2015—2016年发生的平流赤道准两年周期性振荡(QBO)的崩溃。该模型有助改善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性天气预报。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型 周期性振荡 天气预报 平流层 赤道 研究开发机构
  • 简介:介绍了省市县一化短临预警业务系统的架构、流程设计、系统界面和关键技术,并且阐述了业务化效果。系统开发采用了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通过数据集成的预警判别技术、综合GIS层次化显示技术、多网页交互联动技术以及层次化多渠道提醒反馈跟踪技术。该系统实现了“平台一化、业务集约化、岗位多责化”等综合业务功能,供省、市、县3级部门应用,实现省级监测、短临预警产品对县市的直接指导,在短临监测预警业务上较好地做到集约化、扁平化。

  • 标签: 短临 扁平化 集约化 监测 预警
  • 简介:积极推行气象观测的地面高空一化改革,有利于对观测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使气象观测的效率得到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5年1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各高空站实施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化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本文对地面高空一化改革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结了一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一体化 地面 高空 气象观测
  • 简介:基于NASA遥感系统提供的2003-2015年全球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时滞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冬季黑潮延伸区海温异常特征及其与热带海表温度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延伸区的海温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类结构特征,其一为上游区域发展型,包括海盆尺度一致性变化的季节模态和纬向反位相的收缩型结构;其二为纬向延展型,包括分叉东扩结构和通道东扩结构,且该两结构型在2010年前反位相,使得2006年前暖异常东扩路径基本控制在36°N以南,其后至2010年期间,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而2010年后结构型转为同位相,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分叉东扩结构表现为与热带海温变化紧密相关,进一步的时滞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不同地区对中纬度海温分叉东扩的影响存在差异,Ni?o3区海温异常超前延伸区分叉东扩模态约1-2个月,而Ni?o3.4区及Ni?o4区则与延伸区海温分叉东扩保持前后各约3个月的宽谱同期负相关,或可表明ElNi?o的东部型和中部型对中纬度延伸暖流分叉东扩存在超前和同期相关影响,且中部型影响更显著。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El Ni?o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 相关分析 海温异常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气候态的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的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的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的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和亲潮的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的经验模态分解结果的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的延伸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的强弱对延伸扰动海温的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区域的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的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的强度和流轴的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的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的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