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少有人会否认全球化进程已通过诸多重要的方式影响着全球各地的教育。然而作为一个相对新的术语,“全球化”的内涵或本质、概念及影响,在教育研究领域依然存在本质上的争议。对于全球化发生的准确时间或最重要的形成阶段,都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认识。有些学者关注全球化在社会文化上的表述;有些则认为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或跨国社会行动者是影响全球化最大的因素伴随而来的是关于全球化对人类共同体及世界的影响是好是坏的问题,这些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化与教育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启示。对于全球化的不同理解,也拓展了教育与全球化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和视角;全球化与教育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述。学者们经常通过分析能够察觉到的全球化对教育餉影响来进行研究,正如21世纪初许多关于全球教育政策、实践和价值观趋同的案例。然而在实践中,教育的借鉴和移植并不是直接明显的,因为不同社会背景下存在教育和文化的差异,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数学能力培养抑或道德塑造)在本质上是被不断质疑的:显然,在理解全球化与教育的关系时,关注独特性是重要的。正如广义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利弊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个人的空场、视角、价值判断和优先顺序。教育和教育者对全球化的影响也是理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面。教育者不仅仅对全球化及其进程被动反应,而是在培养学生去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会的过程中有目的地与之互动。由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视角对于理解全球化和教育至关重要,关系结构、研究伦理和自省仍是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全球化不应被仅仅理解为同质的或者压迫性的、自上而下的特征,而是人、思想、商品在本地和全球之间复杂动态地交织互动,其未来的影响尚不明朗。
简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私有化产权改革,诞生了一批企业老板。在苏南地区,地方政府出于种种目的安排或同意一些老板出任其企业所在村的党委书记,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双重身份的书记在特定背景下,为自己营造出一片可观的个人化自由政治空间。而乡镇企业的市场化、私有化和户籍约束的松动则改变了农村政治精英的基本身份,重塑了他们的性质,使之"去农村化"和"老板化"。他们因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对其所担负的政治精英角色进行一番前所未有的演绎——把村庄当作企业战略的一种延伸进行投资和治理。新的角色定位背后蕴含着一种伦理精神,熊彼特称之为"企业家精神"。它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伦理关怀必然会产生内在紧张,而后者恰恰是广大村民所坚持和信守的,也是他们对农村政治精英的伦理诉求。这就使改制后的苏南农村治理陷于一种伦理困境当中。
简介: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2014年学生体测数据为依据,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相关要求,对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监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简介:新课程改革如一夜春雨,给一线的教师带来了一次全新教育思想的洗礼。教师的理念更新了,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多样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春天。但是,当我们重新以理性的态度审视这一切时,不难在火热的新课程课堂上发现:花哨的东西多了点,本色的东西少了些;虚浮的东西多了点。扎实的东西少了些。不经意间把语文教学原有的本色慢慢地褪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丢失在了哗众取宠的教学演练中。当我们困惑于这一切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一道曙光。拨云见日。为我们在迷失中又重新找到了方向。
简介:<正>华侨身居异国,心怀桑梓,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宗族观念。于是,便创设了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亲会”和“同乡会”组织(简称“宗乡组织”),形成了以宗族为中心,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三者为纽带交织而成的华侨社会。关于华侨宗乡组织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作用等有关问题,笔者在《试论华侨宗乡组织的历史作用及其变化发展》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华侨宗乡组织的特点作点补充,并对华侨华人宗乡组织目前趋向国际化与当地化的状况作进一步的探讨,同时还对在目前状况下,我们的侨务工作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