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农历免年春节刚过,阳春三月,慵懒的你是否还想重温新春佳节带来的欢愉气氛?素有“世界上最爱过年国家”之称的泰国将在四月里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泰历新年“宋干节”。虽过西洋年,亦过中国年,但真正属于泰国人的传统新年则是每年4月13日起一连三天的宋干节,同时也被称作“泼水节”。
简介:<正>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知识丛书”和大家见面了。这是一套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内容主要是评介外国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包括对作家生平的介绍、作品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的分析等。读者对象是中学教师、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学生、干部及其他文学爱好者。丛书的特点一是知识性;二是生动性。丛书的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作
简介:从理论上说,文本对理解总是开放的。但一种符合常识、影响深远的权威理解定型之后,文本的开放性就有意无意被遮蔽。再度敞开它,需要一种与传统、权威保持距离的“外向之思”,甚至需要执著于自身某种独特、私人化的体验和领悟以及对这种体验和领悟锲而
简介:谈到贾平凹,真是百感交集。那就从论争和偏见说起吧。我与山西大学王春林教授关于贾平凹小说,断断续续有过数次讨论。说是争论亦不为过。因相约重写小说史,自然涉及中国当代小说整体生态及基本评价。他曾从各种视角试图说服我: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我笑言,定位他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我比较接受。王教授曾写过一篇长文刊发于《小说评论》,言及《古炉》是当代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后来还为《古炉》写更多还原
简介:傅菲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对其生活的乡村的刻画,他笔下乡村场景本身之庸常、琐屑、刻骨,消失和变幻之快,以及作者的执着和深情,几乎形成一种风车面前的堂吉诃德式的角力场景。时代的剧烈变动,个体精神活动的细密、复杂和连续,以及一个文弱书生以柔弱方式显现的强大乡愁和不知疲倦,构成傅菲散文强烈的个人风格。
简介: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平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简介:<正>巴赫金在论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种世界感受,同一切现实的东西,完成性的东西相敌对,同一切妄想具有不可动摇性和永恒性的东西相敌对,为了表现自己,它所要求的是各种动态的和多变的‘普洛透斯式的’闪烁模糊的形式。”普洛透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以善变著称。纵观巴赫金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他所钟爱的文学,正象普洛透斯那样,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简介:在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众多研究中,关于“童性”的研究确少有涉及,但它却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与主题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着重开掘从老人与曼诺林的关系、老人在海上航行时的自言自语以及梦见的狮子意象中体现出来的“童性”,并探讨其体现出来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运用“反延伸”的文化理论,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探寻“童性”的根源所在。
简介:有人把他称作美国体操界的“郎平”。对于这样的类比,乔良并不介意:“中国人到美国发展不容易,郎平大姐在海外为中国人争光,给我们所有的海外华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执教成绩,我很骄傲。”
简介:
简介:吴绡(16157-1671),字素公,又字片霞,号冰仙,长洲(今苏州)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邹流琦《吴冰仙集小引》说:“(绡)兰心蕙质,雅善书史。……于一切琴棋弦管之艺,无不精绝。书法直通钟、王,尤善画,每经点缀,灵动如生。”这类夸赞之词,并非溢美,我们从吴绡留存的大量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基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简介:从古希腊悲剧叙事的层面来看,“卡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怜悯和恐惧的基本尺度;从古希腊喜剧叙事的层面来看,“卡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愉悦和笑声的重要砝码。基于此,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卡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文学与社会、审美与功用、创造与批评等方面的辩证理解,也是对古希腊叙事艺术的一种重新阐释。
简介:在中,福柯从知识考古学角度对疯癫中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颂扬,而对所谓的理性精神中隐秘的残忍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本文拟运用福柯的理论对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彼得·柯根的小说和进行主题分析,以期解读出更为隐含但同时也更具启示意义的"文化密码",即作品的历史、社会内涵.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简介:本稿以《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情爱为切入点,兼顾村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爱叙事方式,探讨情爱之于村上文学的位置和意义。从小说的结局来看,《1Q84》一改村上文学情爱叙事的迷失、寻找、再迷失,孤独、相遇、重回孤独的路线,把对爱情的信念与对宗教的虔诚和奉献精神融为一体,将宗教作为情爱的媒介和催化剂,使其变得坚定与明朗。由此,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经过《斯普托尼克恋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一直到《1Q84》,村上春树文学的情爱叙事,形成了一条"孤独·寻找·超越"的轨迹。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
农历节后游泰国Amari带您体验传统泰式新年
一套引人入胜的外国文学辅导读物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
贾平凹:带一盏灯看中国
长卷式的乡村写作
没有多少希望的光明——贾平凹《带灯》题旨的放射性批判
“普洛透斯式的”文学
当小船划进云彩的隧道里——浅论《老人与海》中的“童性”及其价值
乔良 中国冠军的美国式胜利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诡辩式反逻辑语言
穿越式的“七夕”——吴绡《七夕》诗读札
殖民地的修道者——论《基姆》中的反讽式印度书写
技术时代的诗学——对马里内蒂的海德格尔式批判
事实 学理 洞察力——对外国文学传记式研究模式的质疑
卡塔西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
非理性的光辉,疯癫中的诗意——对小说《治疗》和《痊愈》的福柯式解读
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
《1Q84》中的宗教式爱情——兼论村上春树的情爱叙事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蛙》中姑姑的悖论式悲剧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