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论坛当晚,文艺晚会《千年之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为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文化与千年文明,为突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峰会主题,展现国家发展成果,体现古都风貌,彰显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和诚意待客的氛围,剧院工作者多方调研,深入研究,历时六个月完成了峰会文艺演出活动的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氛围营造,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笔者从高峰论坛环境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设计定位、传递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及改造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 标签: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国家大剧院 环境艺术设计
  • 简介:现在的电影节从受众来说,似乎西方电影大师的专题更显热门。比如作为每年常客的法国新浪潮,今年的板块则是英格玛·伯格曼、路易斯·布努埃尔以及刚在戛纳获得最高荣誉的是枝裕和……在这一局势下,谈海派电影尤显意义。"海派"本身当然是中西结合、海纳百川的;但是当代电影创作中,上海本土原创电影似乎少见;而文化,当然是有地域滋养的因子的。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走到今天,这个过程是怎样发展的?今次,藉由本届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中沪语版《大李小李和老李》我们来谈一谈这部片子,谈一谈海派电影。

  • 标签: 上海国际电影节 海派电影 电影传统 电影大师 中西结合 电影创作
  • 简介:2012年11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世界音乐周”暨中国·印度尼西亚音乐国际研讨会。会上,来自中国、印尼、泰国、缅甸等国的表演艺术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音乐会活动。此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 标签: 世界音乐周 南音 印度尼西亚 多元文化音乐
  • 简介:201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江南大学联合主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无锡市江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160余篇。会议就艺术人类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型与设计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议题展开研讨。本次会议还评选出“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获奖论文15篇。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当代 社会发展 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
  • 简介: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存续问题成为多方讨论的热点。然而,在对当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同时,也应孕育出一种如何看待民间传统文化并使其活态传承,进而保护当代文化多样性的"非遗"话语。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回族民间传统技艺焕发生机创造了契机,这门传统技艺既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是现实生活中被延续的,是一种"活"的文化。文章以宁夏首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的黄渠桥清真爆炒羊羔肉制作技艺为个案,运用民族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传统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该项技艺中所包含的历史记忆、民族生存智慧及其面临的问题。

  • 标签: 回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活”态
  • 简介:从史前的“仰韶彩陶”到明代的“宣德青花”,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绵绵延续数千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具有一定特质的代表性传统文化符号,每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都是我们重返历史、回味历史文化的引领者。当代设计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更应该看重符号的文化性,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本篇文章正是结合FIFA世界杯女足国际海报展作品关于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再次认识后现代语境下的美术设计应如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性的,即不仅要考虑回顾历史文化,更多的是要进行这种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新运用。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当代设计 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