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面对音响敞开,对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第一、三乐章中各音响材料进行感性识别,随后通过音乐史实和音乐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对此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戏剧成份进行阐释。在呈现一种方法论的同时,对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K466)进行尝试的音乐阐释。

  • 标签: 音乐阐释 音乐戏剧性
  • 简介:互文作为产生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一种文本理论,已在西方文学理论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其理论、方法已被许多其它相关学科引用和借鉴,在我国文学和翻译界也得到广泛运用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音乐学和音乐美学界对其理论、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尚属不多:文章在以互文为主要视角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术语相关特征的分析及其它相关理论资源的整合,并以《1812序曲》和《马赛曲》为例,对在音乐美学中长期讨论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意义问题做些初浅的分析,以期对互文在音乐美学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互文性 音乐创作 音乐意义
  • 简介: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在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充分融入音乐的意境中感受音乐美。通过实践,我认为运用“视像想象”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音乐,对提高学

  • 标签: 理性认识 音乐欣赏教学 教学手段 鉴赏能力 音乐美 感受能力
  • 简介:玛丽亚的母亲特雷莎犬人9月14日写的信己先到了。信中说:你星期六就走了,我后悔不及。那天我牙疼得厉害,没能多多关注那“黄昏时刻”,就那事我们连话都说得不多,要是第二天,就可谈得更多些。杰拉丁先生说:“明天总是伟大的日子,我们前面就是明天。”你别以为,我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不!但是必须选择一条要走的路。我只是求你,到那一刻为止.你要保持沉默,保重身体。毕竞一切部取决于此。

  • 标签: 钢琴艺术 钢琴家 钢琴曲 肖邦
  • 简介:作为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两种重要文化现象,宗教与音乐不仅在形式上相得益彰,而且在终极意义上也高度一致。艺术的审美境界和宗教的信仰境界,二者完全可以在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境域中交涉互融。旷观古今中外,宗教与音乐从来都是联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因此,宗教音乐形式较之其他世俗音乐形式,有着自身特殊而丰富的审美特性。无论从终极关怀与至高乐境进行分析,或从日常世俗与神圣超越展开探讨,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宗教音乐的审美境域,理解宗教音乐的审美意义。

  • 标签: 宗教音乐 终极关怀 至高乐境 日常世俗 神圣超越
  • 简介:就理想状态而言,音乐审美评价活动的过程应包括:确立评价参照系统、获取评价信息、形成价值判断三个主要环节。评价参照系统又包括价值主体、评价视角、评价视域、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在与不同的参照客体相比较时,评价的结论会是不同的。获取评价信息包括获取价值客体信息和获取参照客体信息。就思维方式而言,价值判断可分为直觉评价和逻辑评价类型。就过程而言,形成价值判断有三个环节:前评价阶段、审美直观阶段和评价表达阶段。

  • 标签: 评价参照系统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评价视角 评价视域 评价标准
  • 简介:<正>关于节拍的基本概念节奏与节拍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分的概念。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的意义很广泛,解释也有许多种,最狭义的解释是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是节奏的组织形式,它将节奏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这是节拍的广义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总是同时并存,不可分离的。因为不论是多么复杂的节奏,或极不规则的散板节奏,总还是有着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节奏规律的。但这些规律与组织的原则是不同的,所产生出的节拍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 标签: 节拍体系 中国传统音乐 节奏变化 主调音乐 音乐体系 节奏规律
  • 简介:情绪、情感、激情,在合唱排练中缺一不可。情绪是基础,情感是情绪发展的升华,激情则是情绪的激动、情感的高潮;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在各个不同环节中又有各自特殊的作用。合唱排练中注意情绪的调控、情感的表达、激情的融入以及对此“情”的培养是很有必要,也极为重要的。

  • 标签: 合唱排练 情绪 情感 激情
  • 简介:明清之际杂剧创作中“一本四套”北曲模式的打破,缘于南曲传奇的影响;传奇创作对北曲的广泛利用和南曲使用的套曲化,又是缘于北曲杂剧的影响。传奇与杂剧之间的相互通融,使传奇与杂剧的创作越来越失去其艺术体制的独立

  • 标签: 曲体 明朝 清朝 戏曲创作 通融性 杂剧
  • 简介:文章通过对中西音乐教育思想中“知识观”与“技能”观念的考查,认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在表现形态上之所以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区别,是因为对“知识观”与‘‘技能”观念的认知不同。高师钢琴音乐教育有必要提倡注重于“做”向注重于“知”——即由“技能”向“知识观”教育思想的转变。

  • 标签: 音乐教育思想 高师钢琴音乐教育 知识观技能性
  • 简介: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过程中,钢琴“夜曲”作为特性小品体裁之一,经菲尔德、肖邦和福雷的确立、扩充和延伸,成为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小品形式。其中,肖邦对夜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三位作曲家的夜曲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文章围绕“夜曲”从沙龙性向戏剧发展这一线索,对作品中音乐表现语言的诸多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

  • 标签: 夜曲 菲尔德 肖邦 福雷 沙龙性 戏剧性
  • 简介:“技巧情结”是音乐家的技巧模式和审美心理定势诸因素的一种结构状态,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创作定势,它构成一个强固的心理组织,决定着音乐家的后继音乐思维和技巧形成的取向选择等,不但直接影响着音乐家内在的音乐感觉,而且还支配着外在的创作行为。本文着重从音乐创作发生学等角度探讨了“技巧情结”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作用及正负面两种效应。

  • 标签: 音乐家 原因 复杂性 技巧情结 顺化 同化
  • 简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都在不断的刷新,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原动力—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艺术领域则显得尤为重要,为其提供更多好的新的作品。本文意在从了解钢琴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体会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钢琴艺术教育的重要,并提出几点培养这种能力的建议。

  • 标签: 钢琴教育 创造性 培养
  • 简介: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在编纂《萧友梅生平纪年》过程中,发现了萧友梅先生在抗战初期所写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养成班理由及办法》(下简称“理由及办法”)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献。为此.《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在部分刊载这些文献的同时。配发了一组文章,初步阐发了这一发现对于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戴鹏海教授在他的《事实胜于雄辩》一文中,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对于文献、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文虽不长,但青简意赅,读之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从而引发出我对“史实第一”问题的几点思考。现在把它们写出来,以求教于史学前辈与同行。

  • 标签: 音乐史研究 近现代 史实 中央音乐学院 历史文献 萧友梅
  • 简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大学入学门槛的语境,催生了综合大学音乐院系声乐专业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器乐等其他各专业甚至总和的景象,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缺乏。各级国有文艺院团的转制、民族或地方文化的本土化教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语境却为综合大学声乐专业寻求更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如师资的充实与提高、声乐专业学生"转型"合唱指挥、原生态民歌演唱及地方曲艺与戏曲特色专业等发展途径。

  • 标签: 高等教育产业化 文艺院团转制 “非遗”保护
  • 简介:中国管弦乐作品创作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成果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其中民族的管弦乐作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中国西洋管弦乐音乐创作的特征,对于更好地挖掘中国管弦乐音乐创作的价值,推动中国西洋管弦乐创作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中国管弦乐作品 民族性
  • 简介:在艺术的"丛林"中,任何一个"物种"的消亡,首先是它的不可替代的丧失;任何一种发展的停滞,也一定与不可替代的退化、泯灭有关。话剧艺术的不可替代,主要由在场、便捷和厚积构成。无论着眼于理论推导还是当下的成功实践,张扬以在场、便捷和厚积为主要内涵的不可替代,是话剧艺术求生存、谋发展之正道。

  • 标签: 不可替代性 话剧艺术 生存与发展之道
  • 简介:格拉纳多斯钢琴音乐的民族很强,他在艺术创作中不仅借鉴了深沉之歌的旋律,更融入了西班牙民间舞蹈中的节奏和模仿了吉他乐器的音型特色,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音色独特、旋律空灵、情感丰富、色彩鲜明等特点,这种创作手法给听众带来了很强的悲情感,让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被他的作品所感染。本文着重研究和探讨格拉纳多斯钢琴音乐的民族特征,分析格拉纳多斯对民族音乐的吸收和运用。

  • 标签: 钢琴音乐 旋律 舞蹈 节奏
  • 简介:在扬琴表演当中,伴奏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扬琴的伴奏形式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扬琴专业教学却没有对于伴奏的教学形成足够的重视。在扬琴专业教学当中加入伴奏内容,能够有效的提升扬琴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们对于作品的了解和情感方面的体验,实现音乐和情感的有机结合,促进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 标签: 伴奏 扬琴 重要性 教学体系
  • 简介:本文主要汇报了西北大学,南非茨瓦纳族学生和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的职前教师之间的跨文化的音乐制作方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通过影像技术、网上聊天室等沟通方式使这种输出变得更加容易。这种技术支持原创、真实和背景环境的传播。输出者并没有脱离这些音乐作品,而是通过数码方式与其连接。"输入者"则可以反复,近距离、认真地接触这些制品。接受输入的学生们之后运用奥尔夫音乐旋律和非旋律乐器制造出该音乐作品的演出,从而达到了一个交流嫁接音乐的目的。这个跨文化的音乐交流的结果就是共有和共享的音乐制作方案。研究结果要求乐谱的概念要超越书面内容本身。可定义为技术支撑的多模式集合。这种概念为我们拓宽了更广更深的了解世界音乐的视野。

  • 标签: 音乐制作 乐谱 多元文化 文化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