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88年10月28日,涿鹿县西二堡乡谭庄村农民在村南1500米处挖树坑时,发现一处辽代墓葬群。农民李英、李爱二人当时就把其中的一座(编号为MI)墓室顶部揭开,并将底部翻乱,石棺被推倒,棺盖被砸碎,砖雕门、窗被毁坏,多数随葬品被取出。我所得知情况后,速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因时近冬季,无法进行抢救性清理,只采取了保护措施。1989年9月19日至30日,我们会同涿鹿县文管所进行清理,现简报于后。一、墓葬概况该墓地位于涿鹿县西二堡乡谭庄村南1500米处的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略呈斜坡状。地理形势为北依黄阳山,南傍桑干河,东距县城4公里,宣蔚公路从墓地东南侧穿过(图一)。
简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接连遭遇失败,于是转而锐意南进,谋求侵占南亚、东南亚地区。香港是其南进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对在香港进行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和统一战线活动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周恩来时刻关注日本南进战略动向,深入分析研究,制定应变措施,指示香港党组织未雨绸缪,早作准备。香港沦陷后,他成功指挥了一场秘密大营救,将这些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悉数撤离香港,安全转移至大后方。这次行动部署及时周密,各方联动,并取得重大胜利,其中周恩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秘密大营救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粤港党组织的壮大及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介:本文以P.2942卷末三件牒状中的多个官称为线索,探讨了唐代宗时期的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问题,主要论点包括:其一,"使主""副帅""元帅"三称所指为同一人,即接续杨志烈统领河西军的杨休明,因前任为两镇节度,杨休明及其率领的河西将士遂将他赴伊西庭视为"巡内征兵",但这却触碰了伊西庭留后周逸的权利,杨休明最终于长泉遇害。其二,"河已西副元帅"系周逸的矫诏自称,唐廷并未设置过该职,由这一子虚乌有之称引申的"唐廷构建了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体制"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三,"尚书"与"副帅"并非同一人,而是早已于甘州遇难的杨志烈,他曾主政伊西庭,故周逸谋逆作乱时自然会盗用已逝长官杨志烈名义为自己背书。其四,P.2942卷末状牒之正文中的"留后"单纯指这一职位,其所属"既要留后,任择贤良;所贵当才,便请知事"等语系谓应以贤能之人充任伊西庭留后,而这正揭示了以后两镇分别设立节度使的起因。其五,"行军"为行军司马的简称,系牒状作者自指,其人应为继杨休明之后统领河西军的周鼎,当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危局,以后自己也出任河西节度使并固守敦煌,但最终也死于非命。本文文末亦归纳了唐代宗时期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任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