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报道了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循环抗原(CAg)的激升效应。病人分别在经40mg、20mg、10mg/kg体重剂量的吡喹酮作用后1、3、6天以单克隆抗体Dot-ELISA(McAb-Dot-ELISA)检测血清循环抗原,结果显示,其检出水平显著高于吡喹酮作用前,平均检出滴度提高1~4倍,阴性样本经吡喹酮激惹后均转为阳性。此结果提示,在经吡喹酮激惹后短时间内,病人血清的CAg水平有一个明显的升高过程,此举对于提高慢性、低感染度血吸虫病人的血清CAg检出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同时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来讲,给予患者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探索安徽省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安徽省1980-2000年钉螺分布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病资料,将1:1000000的数字化电子地图作为图形文件输入ArcView3.3.在ArcView3.3系统建立GIS数据库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钉螺多分布于长江两岸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也集中于长江流域,钉螺扩散主要见于未控制地区以及与未控制地区接壤的已控制地区.1989、1990、1991是急性血吸虫病爆发最严重的3年,当涂、东至、宿松是急性血吸虫病发生最严重的3个县,大多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分布于长江流域.结论地理信息系统可用于数据库和图形管理的工具,能够更加直接和清晰地揭示血吸虫病疫情现状,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最合理的血吸虫病控制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崇礼镇农村血吸虫病流行动态特点,为2015年消灭该地区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6岁以上所有人群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筛查新感染情况,以自然村为单位整群抽查,对阳性者再作一粪三片检查,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环境抽样查钉螺分布,钉螺密度与感染等情况,高危人群预防服药吡喹酮40mg/kg和治疗用药吡喹酮60mg/kg。结果2007—2011年人群感染率分别为2.15%、0、0.68%、0、0,连续5年无急性感染病人,活螺密度分别为0.23只/0.1m2,0.22只/0.1m2,0.25只/0.1m2,0.19只/0.1m2,0.15只/0.1m2。结论本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稳定,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螺密度也呈下降趋势。今后监测重点应是对未经环境改造的历史螺区及其延伸环境特别是沟渠进行强行硬化,同时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员以及医疗单位对疑似病人检测和报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标准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该院从2013年2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把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传统护理方法以疾病为中心,护理人员被动机械地护理。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护理程序,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数据对比发现,采用标准化护理的观察组出现3例坠积性肺炎,2例皮肤感染,两种并发症出现例数占观察组患者例数的比率分别为12%,8%;对照组出现8例坠积性肺炎,5例皮肤感染,两种并发症出现例数占对照组患者例数的比率分别为32%,20%。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强治疗效果,该标准化护理程序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护理程序在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7/4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选择采用标准化护理程序能够促进患者的尽早康复,同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从总体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选取我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0例,将其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前者采用低剂量吡喹酮治疗,后者采用高剂量吡喹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以及肝实质的损害等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以及脾厚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肝实质0级损害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损害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高剂量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还能够减少肝实质的损害,适合在临床进行实施和开展。
简介:目的比较两次粪检对提高改良加藤法(Kato-Katz)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的效果.方法在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采用Kato-Katz法于1周内每个居民收集2份粪样,每份粪样三张涂片,观察比较单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以及两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总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单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46%、9.26%,单次粪检之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无显著差异(X=0.284,P>0.05),两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总感染率为14.94%,显著高于第1次(X2=5.78,P<0.05)和第2次粪检感染率(X2=16.56,P<0.01).病人感染度EPG低于40者,1片漏检率高达91.08%,2片漏检率为58.41%;EPG在41~100之间,1片漏检率达20.84%,2片漏检率仅为4.17%;EPG为101~200时,1片漏检率为7.69%,2片漏检率为2.56%;当EPG大于200时,漏检率为0.结论增加粪便送检次数,可提高Kato-Katz法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单次粪检低估人群血吸虫实际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