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常规尿液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观察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我院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随机分配法,采样时间为2023年3月-2023年10月。对照组中有50例患者,对该组患者进行常规尿液检验,实验组中有50例患者,对该组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比较并分析两组的诊断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疾病诊断效率为72.00%,实验组患者的疾病诊断效率为94.00%,且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可以提高诊断率,进而使得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次数,进而使患者快速恢复。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有推广价值和意义。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7月本院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试验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和配合度、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10.000 0, P=0.001 6)。护理后,试验组 HAMD、 HAMA、生活质量及对护理的配合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神经系统损害、切口感染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5.074 8, P=0.024 3)。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中的效果确切。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心脏搭桥术也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通过血管桥移植手术有效缓解远端心肌缺血的手术方法,其是通过在冠状动脉狭窄近远端之间建立通道,促使血液绕过狭窄位置达到血管远端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对于冠心病等的治疗效果确切 [1]。但心脏搭桥术风险大(因患者个体差异、营养较差或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易发生术后切口不愈),切口不愈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可影响患者健康,影响术后康复,需在术后配合有效的护理,以改善患者預后,对于加速患者康复,维护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2-3]。本研究选取 2016年 2月 -2017年 7月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了综合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7月本院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均具有至少初中学历;均有正常沟通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精神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5例。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 1)术前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治疗环境,保持安静、光线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对患者进行充分心理评估,了解其内心想法,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告知患者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的手术方法和配合事项,以亲切态度和患者沟通,以获得患者信任,使其明确(手术的安全性及配合事项)心脏搭桥术安全性和手术配合事项,激发其手术信心,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术后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脉搏、心率和血压等的监测,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判断有无出现心肌缺血。另外,术后询问患者有无出现心前区不适,预防出血的发生。加强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定时翻身和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而出现(压力性损伤)压疮。根据患者康复情况给予功能锻炼。 ( 3)加强对患者的切口观察及护理。第一,术后密切监测伤口敷料情况,腹带束缚包扎,松紧适宜,如有渗血及渗液及时报告医生。第二,引流管护理:首先保持有效负压引流,对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另外要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管路无打折、扭曲、堵塞等情况发生,对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进行观察和记录。第三,嘱咐患者抬高下肢,以减轻腿部肿胀不适。对于明显疼痛的患者可给予热敷和止痛治疗。伤口观察及换药均由医生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比较采用字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男 30例,女 15例;年龄 45~ 79岁,平均( 60.56±5.13)岁;病程 1~ 5年,平均( 3.11±0.24)年。对照组男 28例,女 17例;年龄 46~ 79岁,平均( 60.52±5.11)岁;病程 1~ 5年,平均( 3.15±0.2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后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10.000 0, P=0.001 6)。 2.3 两组护理前后 HAMD、 HA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HAMD、 HA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试验组 HAMD、 HAMA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7月本院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试验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和配合度、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10.000 0, P=0.001 6)。护理后,试验组 HAMD、 HAMA、生活质量及对护理的配合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神经系统损害、切口感染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5.074 8, P=0.024 3)。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中的效果确切。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心脏搭桥术也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通过血管桥移植手术有效缓解远端心肌缺血的手术方法,其是通过在冠状动脉狭窄近远端之间建立通道,促使血液绕过狭窄位置达到血管远端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对于冠心病等的治疗效果确切 [1]。但心脏搭桥术风险大(因患者个体差异、营养较差或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易发生术后切口不愈),切口不愈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可影响患者健康,影响术后康复,需在术后配合有效的护理,以改善患者預后,对于加速患者康复,维护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2-3]。本研究选取 2016年 2月 -2017年 7月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了综合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7月本院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均具有至少初中学历;均有正常沟通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精神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5例。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 1)术前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治疗环境,保持安静、光线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对患者进行充分心理评估,了解其内心想法,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告知患者心脏搭桥术后切口不愈的手术方法和配合事项,以亲切态度和患者沟通,以获得患者信任,使其明确(手术的安全性及配合事项)心脏搭桥术安全性和手术配合事项,激发其手术信心,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术后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脉搏、心率和血压等的监测,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判断有无出现心肌缺血。另外,术后询问患者有无出现心前区不适,预防出血的发生。加强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定时翻身和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而出现(压力性损伤)压疮。根据患者康复情况给予功能锻炼。 ( 3)加强对患者的切口观察及护理。第一,术后密切监测伤口敷料情况,腹带束缚包扎,松紧适宜,如有渗血及渗液及时报告医生。第二,引流管护理:首先保持有效负压引流,对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另外要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管路无打折、扭曲、堵塞等情况发生,对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进行观察和记录。第三,嘱咐患者抬高下肢,以减轻腿部肿胀不适。对于明显疼痛的患者可给予热敷和止痛治疗。伤口观察及换药均由医生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比较采用字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男 30例,女 15例;年龄 45~ 79岁,平均( 60.56±5.13)岁;病程 1~ 5年,平均( 3.11±0.24)年。对照组男 28例,女 17例;年龄 46~ 79岁,平均( 60.52±5.11)岁;病程 1~ 5年,平均( 3.15±0.2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后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10.000 0, P=0.001 6)。 2.3 两组护理前后 HAMD、 HA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HAMD、 HA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试验组 HAMD、 HAMA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介: [摘要 ] 目的 比较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作用。方法 选择 76例该院所收治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2017年 11月— 2018年 11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 38例。其中常规护理为参照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为实验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向情绪水平、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参照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具备一致性( P>0.05),同参照组相较,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较低,实验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发生率( 7.89%)与参照组( 28.95%)相比较低,与参照组( 78.95%)相比,实验组 2型糖尿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水平( 94.74%)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循证护理干预形式效果确切,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循证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负向情绪,避免患者发生负向情绪。 [关键词 ] 老年患者 ;2型糖尿病 ;循证护理 ;常规护理 ;负向情绪 作为慢性代谢类疾病, 2型糖尿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往往需要终身用药,如患者血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极易造成患者发生眼部、足部、肾脏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1]。该研究对 2017年 11月— 2018年 11月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76例实施循证护理及常规护理,比较二者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所收治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76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组间分布为实验组( n=38)与参照组( n=38)。实验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分布比为 21: 17。年龄分布 65~ 83岁,平均( 72.59±5.77)周岁 ;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分布 1~ 19年,平均( 8.63±3.47)年 ;有合并高血压 9例、合并高脂血症 8例、合并冠心病 5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4例。参照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分布比为 23: 15;年龄分布 65~ 85岁,平均( 72.62±5.79)周岁 ;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分布 1~ 18年,平均( 8.60±3.45)年 ;有合并高血压 10例、合并高脂血症 8例、合并冠心病 7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5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 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分布、合并症情况等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符合可比性校准检验规律。 纳入标准:①同世界卫生组织 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 ;②患者空腹血糖≥ 7.0 mmol/L或 /和餐后 2 h血糖≥ 11.1 mmol/L;③患者了解该研究自愿参与 ;④患者年龄≥ 65周岁 [2]。排除标准:①认知能力异常 ;②生活自理能力异常 ;③肝肾功能异常 ;④药物或酒精依赖史 ;⑤护理依从性不足 [3]。 1.2 方法 常规护理为参照组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 2 h血糖,并根据其病情变化指导患者用药及健康管理。循证护理为实验组护理方法,具体措施:①循证问题方面,全体护理人员根据过往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后形成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循证问题,主要包括心理、情绪、血糖控制、用药、运动、并发症防治等诸多方面。②循证支持方面,针对总结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问题,通过书籍、网络资源、文献、以往经验、研究报告等方面进行检索,收集问题相关资料信息。③循证方案方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循证护理方案,尤其加强对患者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的干预与护理,并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情绪水平量表》《抑郁情绪水平量表》评价患者负向情绪,包括焦虑与抑郁双向,满分均为 100分,负向情绪越严重表述为分数越高。记录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 76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相關数据录入 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数据实施 t检验形式校准,对比表述方式为(均数 ±标准差)。两组患者 2型糖尿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水平及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情况通过 χ2检验形式校准,检验表述方式为 [n(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比较 对比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数据,护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参照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具有一致性( P>0.05),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比较 对比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情况,实验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发生率( 7.89%)低于参照组( 28.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低剂量和常规剂量 128层螺旋 CT在泌尿系结石检查诊断中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经病理确诊的泌尿系结石 94 例作为检查对象,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7 例,观察组应用低剂量 64排 128层螺旋 CT进行扫描检查,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 64排 128层螺旋 CT进行扫描检查,对比两组确诊率和 CT 成像质量等指标。 结果: 两组 CT 检查成像质量评分相似, P>0.05 ;观察组的 CTD ivol 和 DLP 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意义( P<0.05 ); 观察组 确诊率为 93.61% ,对照组确诊率为 91.48% ,两组确诊率相比无意义。 结论: 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 64排 128层螺旋 CT在泌尿系结石的检查中确诊率相似,低剂量检查辐射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用呼吸康复联合常规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59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资料,依据护理方案将患者均等分为29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299例实验组(呼吸康复+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量、呼吸峰值流速、1秒用力呼气量与肺活量比值、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各项指标数值均为实验组数值更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使患者更加满意医院带来的护理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门诊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的120例患者以单双法平均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抽取末梢血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抽取静脉血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两组的MCH检查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WBC检验结果低于对照组,RBC、PLT、 MCV 、HCT 、HGB检验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层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使用静脉血标本能取得比末梢血更加准确的结果,从而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室检验指标,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血常规检查联合超敏 C-反应蛋白 ( CRP)检验对小儿感染类型的区分效果。方法:收集本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 100例发生感染性疾病患儿。依据患儿的临床诊断结果将其中细菌感染患儿( n=50)纳入研究组,将病菌感染患儿纳入( n=50)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患儿血常规检验以及 超敏 C-反应蛋白 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检测 WBC与 CRP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更高,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P<0.05);研究组患儿 WBC联合 CRP检验阳性率相比单独检验明显更高,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P<0.05)。结论:临床针对小儿感染的类型区分中,采用 WBC联合 CRP检验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该检验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及散点图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5月的 3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该 30名患者血象三分类以及外周血细胞形态与健康患者的不同。 结果:与健康患者比较,在30名白血病患者中,除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目降低以外,其他急性髓细胞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各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目以及血小板 计数 均降低。根据 血常规散点图提示: 检测出24名白血病患者,检出率为 80%。 结论:对血细胞指标及散点图与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密切监测,可以为早期监测白血病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后不同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 69 例于 2017 年 5 月 -2019 年 7 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按照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分别为 33 例、 36 例。对照组护理方法选择常规护理,干预组护理方法选择个性化护理,评比的内容为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干预组的高,且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个性化护理更有利于改善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方面优先选择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两种方法,探讨这两种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率失常病人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老年AMI并发心律失常病人,时间为2020年4月到2021年同期,共有102例,以入院治疗的先后之间为依据,划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实验组(循证护理),各51例,比较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的效果。结果:从心功能级别、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和治疗费用、护理满意评分几个指标方面来看,实验组的各项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AMI并发心律失常疾病的病人而言,循证护理所呈现的效果,要比常规护理更为理想,可改善病人心功能情况,缩短病人的住院卧床时间,减少病人住院成本支出。因此,建议在临床应用大力推广和积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