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出现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158例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个人情况、给药途径、累及器官、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结果在158例患中,男性88例,占55.70%;女性70例,占44.30%。患者以14岁以下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给药者149例,占94.30%;口服给药9例,占5.70%。患者发生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时间以静脉滴注35分钟内为主。结论临床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需要重点关注儿童和老年人患者,静脉滴注给药者在35min内重点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9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配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的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病征,疗效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诊断肝硬化腹水合并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无SBP组和SBP组,比较分析两组的PCT和CRP含量。结果SBP组血清和腹水中PCT浓度分别为(4.38±2.26)ng/mL、(4.41±1.90)ng/mL,无SBP组血清和腹水中PCT浓度分别为(0.36±0.15)ng/mL、(0.32±0.1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血清中CRP浓度(45.77±21.48)mg/L,无SBP组血清中CRP浓度(7.18±3.1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可作为SBP发病的重要诊断指标,此外,血清中的PCT和CRP浓度可用于治疗及预后的检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235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180例作为冠心病组,5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狭窄程度<50%者为对照组。记录纳入样本的临床资料,测定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HDL-C降低,hs-CRP水平升高(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HDL-C逐渐下降,hs-CRP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hs-CRP、高血压病史为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DL-C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负相关。hs-CRP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联合两者的检测能更好的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康复新液+雷贝拉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医治的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4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37例。此次研究患者均接受雷贝拉唑治疗,研究甲组加康复新液,总结症状疗效、内镜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甲组症状总疗效(97.30%)大于乙组(81.08%)(P<0.05)。甲组内镜总疗效(100.00%)大于乙组(89.19%)(P<0.05)。甲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5.41%)小于乙组(21.62%)(P<0.05)。结论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康复新液+雷贝拉唑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食管黏膜情况,并且安全性很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分析不同时间采集痰并培养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确诊的460例肺炎患者,分别于不同的时间对痰液标本进行采集并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经过不同时机的痰液采集后,经检验,晨起空腹采集痰液的试验组阳性准确率(217/230,94.3%)显著高于无固定时间采集痰液的对照组(179/230,77.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正确的时间采集患者的痰液标本并予以培养有助于检验准确率的提升,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应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近三年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4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涉及的临床具体表现、不良反应名称、药品的名称和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总结分析。结果我院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14岁以上。累及10个系统,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80例次,28.99%)、中枢及神经系统损害(66例次,23.91%)为常见。上报的不良反应以抗精神分裂症类药物(142例次,48.30%)及抗癫痫药物(71例次,24.15%)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奥卡西平、奥氮平。结论由于精神科及神经科疾病需要治疗的疗程较长,二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广泛,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上述二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促进临床更加安全、合理、规范地使用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物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对其分析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017年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6例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致严重ADR例数最多,(75例,59.5%),其次为抗结核药物(31例,24.6%),第三为抗病毒类(20例,15.9%);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肝肾损害(109例,73.47%)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过程隐匿,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视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安全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