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夹板加石膏托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四肢不稳定骨折的病人36例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治疗,观察并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1.1%,良所占比例为16.7%,差所占比例22.2%,即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为优所占比例为83.3%,良所占比例为11.1%,差所占比例12.5%,即总有效率为94.4%。以上两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比保守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小夹板加石膏托 临床治疗 效果 四肢不稳定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这两种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则单纯采用辛伐他汀治疗,两种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发生心绞痛次数、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这两种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比索洛尔 辛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间接治的3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1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同时骨盆前外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更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同时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进行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骨盆前外固定术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并发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从2017年-2019年这两年间我院接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抽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20例,采用MSI检测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30例肠腺瘤患者及2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对大肠腺瘤患者3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20例,共50例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共检测出MSI11例,MSI的发生率为22.00%,有3例发生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的发生率为6.00%,这三例发生微卫星位点的患者中有两例癌变,有1例腺瘤?级不典型增生。其中有13例都是2个或2个以上位点发生MSI,发生率为26.00%;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组织共检测出7例MSI,这7例MSI阳性大肠腺瘤患者的PCNALI指数均值以及Ki-67LI指数均值明显低于MSI阴性大肠腺瘤患者的PCNALI指数均值以及Ki-67LI指数均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就是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MSI阳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较低。

  • 标签: 大肠腺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探讨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患者的内固定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组(A组=60例)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术后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以骨折延迟愈合、螺钉切出股骨头、髋内翻为主;B组患者以骨折延迟愈合为主;此外两组中各有少数患者出现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 标签: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并发症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案与使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组。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曲美他嗪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时,加用曲美他嗪,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治疗结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内科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入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结束后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对照组整体治疗有效率84.00%,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96.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心绞痛日均发作(5.68±0.47)次,每次平均持续时间(9.67±1.35)分钟,每日服用硝酸甘油含片(3.51±0.20)毫克,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心绞痛日均发作(0.38±0.09)次,每次平均持续时间(2.64±0.09)分钟,每日服用硝酸甘油含片(0.16±0.07)毫克,从预后治疗来看,观察组的预后更加理想(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抗凝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抗凝疗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脉粥样硬化
  • 简介:背景:关节镜手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前肩不稳定与切开修补术相比有较高的失败率,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关节镜下带缝线锚钉法行Bankart修补术治疗的效果并确定术后肩关节不稳定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91例连续入院的复发性创伤性前肩不稳定病例行关节镜下稳定性重建术。平均年龄(标准差)在手术时为26.4±5.4岁,其中71例为男性,79例涉及运动损伤(40例为高危运动)。采用可吸收带缝线锚钉(平均4.3个,范围2-7个)重新固定关节囊盂唇的附着点并紧缩关节囊。全部病例进行了前瞻性随访,在最后一次随访中由与手术无关的专人进行体检和功能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4例(15.3%)肩关节不稳定复发,6例有明显脱位,8例为半脱位。平均术后复发的时间是17.6个月,术后发生再脱位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骨缺损,可以是肩盂侧(肩盂压缩骨折p=0.01)或肱骨头侧(巨大Hill—Sachs损伤,p=0.05)。相比之下,肩盂撕脱骨折与术后复发肩脱位或半脱位不相关。肩下方关节囊松弛(p=0.03)和(或)肩前方关节囊松弛的患者会有更高的复发率。多因素分析表明,肩盂骨缺损和肩关节囊下方松弛的患者可导致75%的复发率(p〈0.001)。最后,所用带缝线锚钉的数量非常关键:如患者使用的锚钉为三个或更少则复发的危险性更高(p=0.03)。结论:复发性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治疗中,患者如有骨缺损或肩部关节囊松弛则关节镜Bankart修补术后有不稳定复发的危险。为保证肩关节稳定性重建的安全至少要用4个锚钉固定。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肩关节不稳定 修补术后 危险因素 复发性 关节镜 肩关节前方不稳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6年3月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或Evans分型第Ⅲ、Ⅳ、Ⅴ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75岁(平均年龄78.5岁),按Evans分型Ⅲ型骨折11例,Ⅳ型骨折29例,Ⅴ型(反粗隆型)骨折8例,均采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其中全髋置换7例,双动股骨头置换41例。大小粗隆均以钢丝固定于假体粗隆部,术后1周在助步器帮助下下地锻炼,术后1月弃拐行走。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最长9年5月,最短10个月(平均21个月),患髋无明显疼痛,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21例,可9例,无失败病例(平均得分51分)。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4例,1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褥疮及肺炎发生。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2年1个月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可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早期下地锻炼,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人工关节 手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和经验,评价AF系统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应用AF系统治疗的胸腰段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和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椎体前后缘剩余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5%和75%恢复到术后的95%和98%;瘫痪恢复按ASIA分级,C级和D级患者基本恢复正常,B患者平均提高1级,A级无恢复.结论AF系统是一种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作为护理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