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麻木症状的疗效。方法门诊纳入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在5分以上的患者56例,分为甲钴胺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组。不使用其它药物及按摩针灸等治疗,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及麻木缓解情况。结果服药后第1周及第2周两组间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甲钴胺组和甲钴胺组对疼痛缓解的显效率于第2周时分别为:62.5%,8.3%,有效率分别为75.0%,41.6%。两组对麻木症状的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甲钴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缓解优于单独应用甲钴胺,而对于麻木的缓解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治疗结果 腰痛 感觉减退 神经妥乐平
  • 简介: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和铁剂以及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能否进一步降低围术期失血量和异体输血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在我中心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1998例,根据相关血液管理策略分为A组、B组和C组,静脉单次应用TXA的患者分为A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PO和铁剂的患者分为B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多次TXA的患者分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水平。结果围术期失血量A组(1102.0±503.7)ml,B组(937.0±441.9)ml,C组(774.5±380.6)ml;异体输血率A组7.3%,B组4.1%、C组1.6%;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A组(23.8±12.4)g/L,B组(18.3±10.8)g/L,C组(16.1±10.3)g/L;术后第1天血细胞比容A组(0.068±0.038),B组(0.056±0.036),C组(0.048±0.036);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A组(12.1±16.3)g/L,B组(10.1±8.3)g/L,C组(7.5±9.2)g/L;术后第3天血细胞比容A组(0.033±0.027),B组(0.030±0.025),C组(0.026±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组的围术期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水平均少于A和B组,三组的异体输血率依次为7.3%,4.1%和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EPO和铁剂联合可显著减少THA围术期失血量和异体失血率,联合静脉多次应用TXA效果更优。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血液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出院护理计划服务在行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出院护理计划服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患者情绪状态评估,肠造口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常用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统计患者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出院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43.5±4.2vs.42.5±6.3,t=0.985,P〉0.05)和SDS评分(41.5±3.6vs.41.3±4.1,t=1.047,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SAS(44.5±3.5vs.52.5±4.5,t=2.382,P〈0.05)和SDS(42.5±3.5vs.50.5±4.2,t=2.411,P〈0.05)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入院和出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5.5±2.8vs..5.8±1.5,t=0.639,P〉0.05);出院时(12.6±3.6vs.12.5±3.3,t=5.325,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7±3.8vs.8.5±2.5,t=9.342,P〈0.01)。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造口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100%(49/49)vs.95.9%(47/49),P〈0.05;97.9%(48/49)vs.89.8%(44/49),P〈0.05],试验组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vs.63.3%,P〈0.05)。结论出院护理计划服务用于结直肠造口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维持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并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肠造口 出院计划服务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碘粒子植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在肝癌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情况、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结果治疗后2、4、6周,两组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12、18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5%、17.5%、45.0%,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2.5%、40.0%、85.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D4^+/CD8^+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CD4^+/CD8^+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在肝癌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更有效地杀灭肝癌细胞,预防肝癌复发,并改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放射性碘粒子 免疫功能 肝功能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碱性磷酸酶(AL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在评价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随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内分泌疗法治疗的64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内分泌治疗后1年,进行PSA、fPSA、ALP、BAP水平检测以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疗法治疗效果中的应用。结果内分泌治疗后的64例患者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共发生51例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灶数目>2个骨转移灶的患者的血清PSA、fPSA水平高于骨转移灶≤2个患者的的血清PSA、fPSA水平(均P<0.05);随着骨显像分型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与BAP水平均增高,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PSA、fPSA、ALP、BAP能够实现内分泌疗效的准确评价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 标签: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内分泌疗法 前列腺癌 骨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管脱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确认,Action处置)循环的4个阶段10个步骤,对食管癌术后住院患者鼻胃管脱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工作责任心,在进行规范置鼻胃管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管脱管率从30.4%下降至7.8%,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论通过PDCA循环方法查找护理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规定具体的护理操作流程、方法及质量追踪,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食管癌 品管圈 PDCA循环 脱管率 护理管理 鼻胃管
  • 简介:目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不同处理措施预后效果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评价针对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以及非手术临床观察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rectalcancer”、“rectaladenocarcinoma”、“rectalneoplasms”、“neoadjuvanttherapy”、“preoperativetherapy”、“radiochemotherapy”、“radiotherapy”、“clinicalcompleteresponse”、“completepathologicalresponse”为主题词,在PubMed上收集有关直肠癌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的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局部切除与根治性手术预后情况对比文献5篇,非手术临床观察与局部切除对比文献5篇。经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数据资料后进行Meta分析,用定性方法比较各预后指标在非手术组与根治性手术组、局切组与根治性手术组间的差异。利用Begg秩相关法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组局部复发RR=5.33,95%CI为1.64-17.36,总复发RR=2.37,95%CI为1.15-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远处转移率(RR=0.87,95%CI:0.16-41.11)及3-5年总生存率(RR=0.89,95%CI:0.66-1.21)无统计学差异。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局部切除组局部复发率(RR=1.25,95%CI:0.64-2.44)、远处转移率(RR=0.55,95%CI:0.27-1.10)及总复发率(RR=0.77,95%CI:0.49-1.22)均无统计学差异,且5年总生存率局部切除组界值性高于根治性手术组(P〈0.05)。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行非手术观察的局部复发率、总复发率高于根治性手术,但远处转移、长期生存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局部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行局部切除者术�

  • 标签: 直肠癌 临床完全缓解 新辅助治疗 根治性手术 局部切除 非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环磷酰胺是否可以提高小鼠肝癌阿霉素化疗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皮下肝癌模型,待肿瘤长至100~150mm3体积大小时备用.1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不处理,观察组以2mg/只的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4天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和CD4+CD25highTreg淋巴细胞比例.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PBS);②环磷酰胺组(CTX);③阿霉素组(DOX);④环磷酰胺+阿霉素组(CTX+DOX);观察小鼠皮下肿瘤生长情况和小鼠的生存期.结果应用小剂量CTX后荷瘤小鼠脾脏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分别由17.62%、16.03%上升到24.54%和25.41%(P<0.05),而Treg则由用药前的11.92%降低为用药后的5.36%(P<0.05).CTX组肿瘤生长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OX组、CTX+DOX组肿瘤生长均显著受到抑制,以CTX+DOX组更为显著(P<0.05).DOX组生存期显著改善(P=0.027),联合应用CTX后生存期亦有显著捉高(P=0.018).结论小剂量CTX可以抑制小鼠脾脏Treg浸润,改善机体免疫微环境,并可以增强肝癌阿霉素化疗的效果.免疫化疗治疗晚期肝癌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调节性T细胞 免疫化疗 免疫微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强阿片类药物对不同胃肠功能状况的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根据原发肿瘤发病部位,分为消化系统癌症组(46例)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6例)。再根据胃肠功能状态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排便间隔≤3天组和〉3天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比较两组在癌痛严重程度、癌痛类型、日均消耗吗啡当量、癌痛控制状况以及癌痛缓解度上的差异。结果消化系统癌症组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和91.07%(5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癌症组中排便间隔〉3天(69.57%vs.37.50%,P〈0.01)和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63.04%vs.23.21%,P〈0.0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但其躯体痛患者比例低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0.0%vs.87.5%,P〈0.01)。两组在重度疼痛患者比例、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日均吗啡当量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上述两组患者中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的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与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排便间隔≤3天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排便间隔〉3天组(均P〈0.01),排便间隔≤3天组日均吗啡当量均显著低于排便间隔〉3天患者(均P〈0.01)。两者中排便间隔〉3天组比较,重度疼痛、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和日均吗啡当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或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排便间隔时间〉3天与镇痛效果呈负相关,消化系统癌症和排便间隔〉3天的患者适宜接受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主要维持用药。

  • 标签: 强阿片类 癌症 癌痛 胃肠道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经胸与经腹食管裂孔手术治疗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食管胃结合部癌切除术92例高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入路(经胸组)47例,经腹正中入路(经腹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经胸组相比,经腹组患者获取阳性淋巴结数目更多[(8.1±5.0)枚vs.(5.1±4.4)枚,t=3.000,P=0.003],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1.7±6.9)天vs.(15.9±7.4)天,t=2.773,P=0.0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3.3%vs.44.7%,χ^2=10.895,P=0.001),其中肺部感染(2.2%vs.14.9%,χ^2=4.649,P=0.031)、心律失常(4.4%vs19.1%,χ~2=4.722,P=0.030)发生率均较低。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纵膈或胸腔感染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切缘阳性和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心肺功能差的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比经胸入路手术在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肺部感染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在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手术质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治手术均按照CME的原则进行.按照手术入路的差异分为中间入路组(36例)和外侧入路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标本切除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中间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长度与外侧入路组相似(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入路组患者手术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17.83枚vs.15.82枚,P<0.05)、切除平面分级优的比例更高(91.7%vs67.6%,P<0.05)、术后平均每天引流量更少(265.00mlvs.310.0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1例死亡.中间入路组与外侧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因术后并发症行二次手术.结论中间入路更符合CME原则指导下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获得较佳的手术解剖平面,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间入路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分析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胃上部癌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研究组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APTT、Fg、D-D)均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上部癌 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gastro-esophagealjunction,AEG)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2010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4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临床效果及分析影响AEG复发的因素。结果全胃切除术组民切除例数、远端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均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全胃切除术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液TBi1、胃液IBi1、胃液胆汁酸、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术后血清CEA水平、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R1切除例数是SiewertⅡ/Ⅲ型AEG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β=0.30~0.52),相对危险度1.91—3.12。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均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性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行子宫全切术的96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组),46例行开腹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9.1±5.3)个和(20.3±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3,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1,P〈0.05)。两组疗效相比,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2.0%,开放组总有效率为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全切术 临床效果 淋巴结清除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对比介入化疗加栓塞术对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50例,将采用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介入化疗加栓塞术联合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的病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0%,高于对照组的44.0%(P﹤0.05);治疗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8.0%,低于对照组的52.0%(P﹤0.05);治疗组的呕吐、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脱发及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化疗加栓塞术比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在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新辅助化疗 全身静脉化疗 介入化疗 栓塞术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方法选取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灌注前后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灌注前和灌注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后6个月和灌注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常规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异常、血尿、发热、肝功能异常和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5年和术后2年的复发率分别为6.25%和3.7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6.25%和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有关.

  • 标签: 中药消癥汤 羟基喜树碱 膀胱癌 复发 VEGF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sagittalverticalaxis,SVA)为(18.3±14.8)cm(11~35)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closing-openingwedgeosteotomy,COWO)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cm(10~26)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胸椎 腰椎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剂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术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剂;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剂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