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简介:摘要:当下,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改革,尤其是目前社会公众在出行的时候面临的是多样化的出行方式。显然,在新时代,传统的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已经无法切实满足。地铁作为交通工具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节能、高效。也正因如此,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对于建设部门而言,对地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提升是工作的重点。对此,本文研究并分析地铁隧道结构稳定性自动化[81]监测系统,并就其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充实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助力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摘要:基于四川省某基坑开挖工程,通过有限元软件Madis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基坑围护结构、坑底隆起变形规律以及支撑内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复合式变形,其最大水平位移约发生在基坑开挖深度的7/10处;坑底隆起变形为弹性隆起,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基坑中间处;围护结构弯矩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弯矩最大值逐渐下移,最大值为12KN·m;围护板桩最大水平剪力为16.5KN;内支撑轴力最大值为276KN,发生在基坑开挖完成时;预应力锚杆随开挖的进行锚杆轴力无明显变化,最大值为219KN。
简介: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低压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因其高效、灵活和可靠等优点,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低压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应用背景,接着详细分析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具体实践验证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