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目前已发现的岩画群里,这幅岩画构图完整,刻划精美,想象丰富,内容充实,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兴趣。笔者浅陋,仅读过若干篇关于它的随笔或研究性论文,颇开眼界。这些文章中不乏有见地的观察或研究心得,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论点。笔者得这方面的教益和启发,虽对苯教知之甚浅,对艺术也是个门外汉,也不由得激动地提笔撰写这篇文章,冒班门弄斧之讥,诚心求教于行家。有鉴于先行者们为这幅画深深激动,对各个局部做了剖析,颇多贡献,但对它的整体构思的探讨尚有深入的余地,而整体构思才是它的精髓或灵魂。本文在先行者们研讨的基础上,先对岩画自下而上的作局部的剖析探讨,然后再从整体上作综合的观察思考,以求对现象有所突破,而进入其深层意识。一、对岩画的局部剖析这是一幅由若干组画构建的巨幅岩画,下面分成六个局部予以剖析。1、羊群:共九排一百二十五只羊子。侯石柱同志在《西藏考古学大纲》一书里,首先介绍了这幅岩画,并做了初步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百二十五只羊头,是对苯教牲血祭场面的描摩。笔者反复揣摩羊群画面,以为这不是羊头,而是一群活羊。因为在方寸之地画了这许多羊,只能简洁勾勒刻划羊的主要特点即羊头,而每只羊均勒刻出脖子,空间允许时还画出了脊背。整个羊群呈生动的流动形态,下端前五排羊子扭头向东,五排之上,呈小小的漩涡,羊头随之转向西方,出现回湾形的流动线。所以这是群缓缓蠕动的活羊。曾去现场旁察过的蔡显敏同志也认为这是一群羊子。(1)2、人物:羊群上方两人,左上角二人,共四人。羊群旁的两个人均骑羊,一戴帽者手持树枝
简介:吾蜀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历代大儒辈出,文坛艺苑,彬彬隆盛,蜀之人不鸣则已,鸣则惊人。20世纪艺苑书、画、印学大家曾默躬先生生前几乎湮没无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历任馆员名录》仅有"曾默躬(1883—1961),四川成都人,1959年入馆,中医师。"一行记录,要其已逝53年后之今天,行将脱颖而出,皇天不负,天道持平者也。《易经》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之谓乎!吾本蜀人,久居蜀都,有德高艺馨之士而未闻,惭愧惭愧!国族艺苑,蜀中画坛,再添大家,可喜可喜!
简介:洪亮君奇我《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我读之再二,不忍释卷。并与洪亮君通电话,告之:“我极喜欢你刻的细朱文小印章。”我知道洪亮君的性格是:人誉之,一笑;人非之,亦一笑。我不篆刻,却喜欢翻翻印谱,聊以读书之余闲,获得美的享受。
简介: 编者按: 艺术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语言表述方式,而艺术家则是天生才情的赋予和后天修养沉淀的集结.时值春末,有幸约到书法家曾来德、国画家刘牧与油画家尚扬齐聚一堂,香茗微风,煮酒论艺.……
简介:文化的艺术传统从各方面来说很宽,而且很有深度,今天讲我自己的学习体会,希望各位向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发扬自己,我所说的这个自己,大而言之,是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它们的文化艺术;小而言之,是艺术家个人作品的面貌、风格、社会意义和
简介: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乐曲.多主题的叠置、调性的频繁转换,力度、速度、情绪的持续控制等显著特点的背后,蕴涵着统一、稳定、明晰的传统因素.乐曲对历史的追忆始终笼罩在沉思、幻想的气氛之中,而正是在这静默的幻想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某种神圣的、永恒的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