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原发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确诊为食管原发黑色素瘤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中男性和女性各3例,年龄57~70岁,平均年龄66岁。肿瘤位于食管中下段,最大径3.0~9.5 cm。镜下观察5例肿瘤有色素沉着,5例膨胀性生长。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和小细胞等形态,排列成含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和实性巢状等结构。4例于肿瘤邻近上皮与间质交界处见异型黑色素细胞(交界处活动)。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与Melan A,均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5例行BRAF、KRAS和NRAS的分子检测,均为野生型。随访3~43个月,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脑卒中,余4例存活。结论食管原发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需与低分化癌、癌肉瘤等鉴别,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有帮助,应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谨防处理不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PD-1单抗治疗后发生肿瘤异质性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2020年间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接受PD-1单抗单药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异质性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χ2检验肿瘤异质性发生率与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共计33例患者被纳入本项分析中,其中男性占52%,中位年龄52岁(16~82岁)。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12例,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1例。33例患者中有27%发生肿瘤异质性(9/33),其中帕博利珠单抗的8%(1/12),特瑞普利单抗的38%(8/21)(P=0.107)。肿瘤异质性病灶中位增大时间为1.73个月(95% CI为1.52~1.95个月),中位进展时间为2.3个月(95% CI为1.81~2.79个月),无假性进展发生。肿瘤异质性病灶基线大小为(0.54±0.38)cm,明显小于靶病灶基线大小(2.09±1.19)cm(P<0.001)。RECIST 1.1标准判定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77个月(95% CI为1.23~12.3个月),irRECIST标准判定的为9.77个月(95% CI为1.88~17.66个月),iRECIST标准判定的为3.33个月(95% CI为0.31~6.35个月)。结论肿瘤异质性是黑色素瘤患者接受PD-1单抗治疗后的常见情况,且出现早、进展快、疗效判定困难,需引起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1年6月至2013年4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葡萄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102例102只眼的病理切片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切片最大截面外形,将切片分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A组),扁平形、半球形、球形葡萄膜黑色素瘤(B组),分别为30、72只眼。计算肿瘤高度-基底比值。根据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标准将肿瘤分为小、中等、大肿瘤。依据改良Callender分类法将肿瘤细胞类型分为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其他。应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 )软件行图像采集和测量。A组、B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A组30只眼中,大肿瘤19只眼(63.3% ),中等肿瘤11只眼(36.7% );B组72只眼中,大肿瘤49只眼(68.1% ),中等肿瘤16只眼(22.2% ),小肿瘤7只眼(9.7% )。A组、B组平均瘤体基底直径分别为(14.2±5.1)、(18.7±6.4)mm;平均瘤体高度分别为(10.0±2.1)、(7.6±3.9)mm;肿瘤高度-基底比值分别为0.77±0.29、0.44±0.28。A组30只眼中,梭形细胞型24只眼(80.0% ),上皮样细胞型1只眼(3.3% ),混合细胞型5只眼(16.7% );视网膜薄变22只眼(73.3% )。B组72只眼中,梭形细胞型52只眼(72.2% ),上皮样细胞型5只眼(6.9% ),混合细胞型11只眼(15.3% ),其他4只眼(5.6% );视网膜薄变21只眼(29.2% )。两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0 )。结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高度增加快,视网膜薄变率高。
简介:摘要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DM有特殊临床表型,患者可表现手掌丘疹、皮肤溃疡,多数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部分患者为快速进展型肺间质病变,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就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DM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探讨。方法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诊治的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病理治疗和治疗方案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本组50例AMM患者,男1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1.4±0.3)岁;行Miles手术治疗者30例(60.00%)、行局部切除术者共计13例(26.00%)、单纯化疗者共计3例(6.00%)、单纯放疗患者2例(4.00%)、接受放疗+化疗患者2例(4.00%);Miles手术治疗者中位生存期较长为21.06个月,其次是行局部切除术者18.62个月,非手术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最短。结论针对AMM患者行Miles手术治疗或局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相对较优,而患者是否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将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影响,在此类患者治疗中应该注重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根治并联合腹股沟处淋巴结清扫。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ARM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2012年3月至2019年2月的2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免疫组化结果,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分析探讨可能影响ARMM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带血、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Melan-A均阳性,CK-20均阴性,Ki-67指数在30%-80%之间。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34)、临床分期(P=0.000)与ARMM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ARMM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肿瘤临床分期(95%CI:1.023-16.265,P=0.046)。结论 ARMM是一种少见但致命的疾病,预后较差,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RMM预后分析显示肿瘤的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单一化疗方案和联用干扰素-α在临床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随机数分成两组,对照组单一行化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干扰素-α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细胞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学检测显示免疫细胞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免疫细胞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干扰素-α联合化疗治疗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99mTc标记硫胶体(99mTc-SC)淋巴显像探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9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前4-6h在肿瘤病灶周围皮下注射显像剂99mTc-SC,行早期局部及延迟全身显像,结合显像进行体表定位。随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对初诊患者加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对SLN及原发病灶行详细病理检查。结果99mTc-SC的SLN总检出率为90.9%(90/99),检出率与原发灶部位有关(P<0.001);区间淋巴结检出率为7.1%(7/99);SLN转移阳性率为28.9%(26/90),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Breslow厚度、Clark分级)呈正相关;假阴性率为3.7%(1/27),灵敏度为96.3%(26/27),特异度为98.4%(63/64)。结论99mTc-SC显像可准确显示SLN部位及淋巴引流情况,减少药物标记时间,进一步提高区域淋巴结检出,为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的诊治决策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例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及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无明显诱因阴道出血。镜下组织学特点为黏膜及黏膜下间质内见弥散状、乳头状及腺管状分布肿瘤细胞,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圆形、浆细胞形、瘤巨细胞形及不规则形。肿瘤细胞核较大,深染,异型明显,可见核偏位及核仁,有病理性核分裂象,并有极少量色素沉着。瘤细胞表达HMB-45、Melan-A、S-100和SOX-10。结论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形态多样,镜下呈弥散状、乳头状及腺管状排列,浸润性生长。易误诊、漏诊,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该病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62例,并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17例)和非老年组(<60岁,4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老年患者17例(27.4%),年龄为(65.5±5.3)岁,非老年患者45例(72.6%),年龄为(46.5±8.4)岁。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病程更短[(1.6±1.0)月比(3.7±3.3)月,t=3.883,P<0.001],伴有劳力性呼吸困难以及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15/17,88.2%)比(26/45,57.8%),χ2=5.11,P=0.024和(15/17,88.2%)比(26/45,57.8%),χ2=5.11,P=0.024],且病死率显著增高[(12/17,70.6%)比(8/45,17.8%),χ2=15.748,P<0.001];伴有Heliotrope征的老年患者少于非老年患者[(9/17,41.2%)比(38/45,57.8%),χ2=5.07,P=0.024]。结论老年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具有独特临床表型,其起病急、皮疹不典型、肺部病变重,治疗难度大,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抑制剂NVP-LDE225与放射联用治疗黑色素瘤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可行性。方法通过qPCR的方法检测处理前后黑色素瘤细胞Melan-A及SK-MEL-2中Gli1的mRNA的表达量。NVP-LDE225、GDC-0449与放射联合处理24 h后,通过细胞计数法和CCK-8法检测黑色素瘤细胞Melan-A及SK-MEL-2的细胞数量与细胞活性,细胞克隆法检测Melan-A及SK-MEL-2的生存以及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elan-A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elan-A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单纯给予Smo抑制剂NVP-LDE225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中Gli1的mRNA表达,减少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将黑色素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NVP-LDE225处理后1 h给予γ射线照射将进一步抑制SHH信号通路,使黑色素瘤细胞阻滞于G2/M期,进一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结论Smo抑制剂NVP-LDE225能抑制黑色素瘤细胞中SHH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与放射联用后,进一步增加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其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与放疗联合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