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股权融资结构是指公司的全部股权融资额中,股权融资的来源以及各种来源的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包括股东身份结构与股权比例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关于公司治理,从治理主体上划分,可分为股东价值观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两种观点。股东价值观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因而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相比而言,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点更为合理。股权融资的治理效应通过股东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接管来实现。不同的股权融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效率。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于存在股权集中度过高、股东身份结构畸形、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等一些缺陷,导致股权融资成为我国最廉价的融资方式,不但没有限制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反而比债权融资更有利于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为了发挥股权融资的治理效应,需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结构进行优化,其具体措施包括逐步减持国有股权,改革与完善国有股管理体制,适度发展国有法人相互持股等内容。
简介: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简介:本文以2011~2015年沪深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综合功效系数得分XS划分企业财务风险的高低,然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财务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国有控股、两职合一能抑制财务风险;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会扩大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次数、监事会会议次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没有显著影响。
简介:公司治理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约定俗成的观点是,公司治理是指管理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公司治理也被宽泛地理解为一整套决定公司行为、公司控制者行使控制权以及公司风险和收益承担的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新经济学的方法是解读公司和与公司有关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分析方法将以公司为核心的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关系引入到研究框架之中。如此一来,作为学术概念的“治理”,就指代与公司有关的当事方之间的结构安排,以处理他们之间的契约和自愿形成的关系。法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公司治理调整公司机构之间的代理关系,解决(经济学意义上的)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和一致。
简介:目前学者们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前的困境预测上,而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如何恢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05—2009年国内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研究样本分为逐渐走出财务困境的公司(一类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二类公司),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这两类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困境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处于不同的财务情况下,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公司逐渐摆脱财务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时的公司治理关键在于股权集中度,大股东在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