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一些肿瘤标志物已被证实与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介绍经典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剂、生存素(survivin)等肿瘤标志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监测在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方面的应用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良性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1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肿瘤组(78例)和良性病组(56例),对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组的CEA、CA153、CA125、TSGF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恶性肿瘤因子TSG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P<0.05);联合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标志物或恶性肿瘤因子的单项检测中,但特异性略低(P<0.05),CEA、CA125、CA153以及TSGF的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调控(TN)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100例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接受TN治疗,50例)与对照组(接受虚拟治疗,50例),比较两组接受治疗后的临床资料[首次排便、排气、下床和恢复进食时间,术后3 d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疼痛评分(0~10分)]以评估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比较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TN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的可能机制。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范围)为(67.0±11.3)岁(28~92岁)。治疗组的术后首次排便、排气、下床和恢复进食时间较对照组分别缩短了31.0%、39.8%、38.0%和32.4%[(72.1±3.0)h比(104.5±2.9)h、(49.4±5.7)h比(82.1±3.1)h、(3.1±0.7)d比(5.0±0.9)d、(4.8±0.9)d比(7.1±0.8)d],术后第2天、第3天的疼痛评分和术后3 d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50.0%、65.5%、26.0%[(1.5±0.6)分比(3.0±0.7)分、(1.0±0.6)分比(2.9±0.6)分、16.0%(8/50)比42.0%(2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28、35.72、11.67、13.66、12.00、14.90, χ2=8.21;P均<0.01)。HRV检测结果示治疗组术后第3天高频率波段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术后低频率波段与高频率波段的比值较同组术前降低(0.5±0.1比0.4±0.1、1.2±0.7比1.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1、4.26, P均<0.01),提示TN可增强迷走神经活动。结论TN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作为加快临床胃肠道肿瘤术后恢复的辅助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盐酸格拉司琼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方法将74例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格拉司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选择足三里、天枢、内关、中脘、太白、阴陵泉、太冲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便秘)的变化。结果胃肠道反应: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恶心程度、腹泻程度、便秘程度显著降低(P〈O.05);治疗后,观察组的恶心程度、腹泻程度、便秘程度降低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显著降低(P〈O.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LP、T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针灸联合盐酸格拉司琼能显著改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良性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134例,其中恶性肿瘤组(78例)和良性病组(56例),对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组的CEA、CA153、CA125、TSGF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恶性肿瘤因子TSG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P<0.05);联合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标志物或恶性肿瘤因子的单项检测中,但特异性略低(P<0.05),CEA、CA125、CA153以及TSGF的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敏感性。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良性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 134例,其中恶性肿瘤组( 78例)和良性病组( 56例),对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组的 CEA、 CA153、 CA125、 TSGF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 CEA、 CA153、 CA125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恶性肿瘤因子 TSG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 P<0.05);联合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标志物或恶性肿瘤因子的单项检测中,但特异性略低( P<0.05), CEA、 CA125、 CA153以及 TSGF的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 P<0.05)。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敏感性。 [关键词 ] 胃肠道恶性肿瘤;肿瘤标志物;恶性肿瘤因子;临床检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and malignant tumor-related factors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Methods 134 patients with benig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d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March 2018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78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and 56 patients with benign tumors. CEA, CA153, CA125 and TSGF of malignant tumors and benign tumors were detected, an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ombined detection and single detec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ancer markers CEA, CA153 and CA125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tumors; the malignant factors TSGF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tumors (P < 0.05); th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combined det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umor markers or malignant tumors. Th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CEA, CA125, CA153 and TSGF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mbined detec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and cancer-related factors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and sensitivity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
简介:【摘要】目的: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23年8月起,本院开始收集收治胃肠道肿瘤的病例资料,至2024年8月止共纳入78例,通过掷硬币法随机分组。参照组39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研究组39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口进食、胃肠功能恢复、肛门首次排气以及首次排便等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营养支持后,研究组血红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中,可明显缩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高其营养状况,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化疗患者化疗的效果及对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胃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化疗方案将其分为奥利沙铂组和紫杉醇组,每组60例。其中奥利沙铂患者接受奥利沙铂联合5-FU化疗,紫杉醇组接受紫杉醇联合5-FU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奥利沙铂组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略高于紫杉醇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奥利沙铂组患者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紫杉醇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胃肠肿瘤术后进行奥利沙铂联合5-FU或紫杉醇联合5-FU化疗均有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非计划再手术患者32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与防治建议。结果32例患者胃肠道肿瘤术后非计划再手术情况,初次手术急诊、择期分别为4例、28例,初次手术、再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5.50±4.50)d,患者再次手术住院时间平均(19.50±6.50)d。32例患者手术情况,其中25例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6例主动放弃自行出院,1例术因胃肠道肿瘤手术中有吻合口出血情况,致使再次手术失败。结论手术并发症是导致胃肠道肿瘤术后需再次进行手术的主要原因,其不仅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要求在胃肠道肿瘤术中做好并发症的控制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GEP-NENs患者,深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案、预后等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内镜切除治疗患者39例,其中8例加以外科手术实施辅助治疗,直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78例,放弃手术治疗者1例。跟踪随访全部患者,较低疾病的类癌症状恢复比较理想,内镜切除术后复发者有1例;高级别的神经内分泌癌预后效果不理想,存在相对较高的复发率、转移率。结论:临床在对GEP-NENs 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外科手术为首选,部分情况给予内镜切除术,但是无论何种手术均要利用超声造影细致观察且充分评估后再实施。神经内分泌癌具有较高的复发及转移率,且预后极差,所以需要多学科综合分析后制定治疗计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和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IST;(3)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或局部转移,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或肿瘤最大径>10 cm、或伴有肝转移、或预计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未行手术者;(4)首次接受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排除标准:(1)基因检测显示为PDGFRA基因18外显子的D842V突变;(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5倍正常值上限;(3)血清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4)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红蛋白<60 g/L;(5)肌酐>1倍正常值上限;(6)入组前12个月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生理或精神问题,经研究者判断,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剔除入组后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或有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按方案服药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使用定量聚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DOG-1表达量,并把DOG-1/β-肌动蛋白值>3×10-5作为GIST的CTC阳性界值。分析CTC阳性率、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CTC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将治疗后1个月的"DOG-1降低量/DOG-1基础量"作为评估靶向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计68例GIST患者入组,39例为局部晚期GIST,29例GIST伴肝转移;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31~74(51.2±11.8)岁。全部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后,有43例评估为部分缓解,11例为疾病稳定,无完全缓解病例,14例评估为疾病进展,伊马替尼有效率为79.4%(54/68)。伊马替尼治疗期间,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22.1%(15/68),其中3级粒细胞减少12例,4级药疹3例,均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6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CTC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41.2%(28/68)和23.5%(16/68)。CTC阳性与肿瘤大小、是否有肝转移、核分裂象及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均P<0.05)。将靶向治疗有效组与靶向治疗无效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有效组CTC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无效组CTC阳性率却呈升高趋势。检测治疗后1个月的CTC改变趋势预测GIST靶向治疗效果的AUC=0.823(P<0.001),当治疗后1个月的DOG-1含量下降>57.5%时,可作为判断治疗有效的指标,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100%。结论检测外周血CTC可以评估GIST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第5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和命名进行了更新,重新定义了G3。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G3(NET G3)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C)的鉴别诊断是重点也是难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基于最新版WHO和2020版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提出二者的鉴别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包括肿瘤的形态分化、增殖活性、基因改变及疾病进程。但即使有了以上鉴别诊断方法,在病理诊断工作中还是会存在一些困境与挑战。在此进行简要阐述,共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胃肠肿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归性分析本院2018年收取的120例胃肠肿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分别给予临床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和个性化因人而异的合适手术方案治疗,对比2组患者之间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个性化适宜的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是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出现胃肠肿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给予个性化因人而异的适应手术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是相同的,可肿瘤的大小却不相同,因此,不能够只选择单一化的手术形式。
简介:目的调查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86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调查,内容为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水平、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后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总体得分为(71.50±16.08)分,仅132例(22%)患者得分指标大于80%。患者的营养状况、文化程度和医保力度等与其总体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0.05),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合并慢性疾病、造口和转移隋况等与其总体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5),其中造口、合并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和年龄等是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最主要的预测因子。结论大部分胃肠肿瘤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仍处于中低水平,在设计和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帮助患者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