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C反应蛋白( CRP )水平对诊断 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 8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我院 100 例经临床检测确诊为腹泻的患儿 。随机分配为两组,观察 组 50 例,为 细菌性肠炎患儿,细菌组 50 例,为 病毒性肠炎患儿。检测两组患儿血清 中 CRP水平,并判断 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 对小儿肠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 患儿 CRP 水平为( 35.86 ± 16.39 ) mg /L,明显高于对照 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 患儿血清 CRP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观察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CRP水平对 细菌性肠炎患儿更敏感 ,检出率更高,对 小儿肠炎的鉴别诊断及对症治疗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有效避免误诊 。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2型糖尿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DR)与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总共选择9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有60例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将入选的60例病人分2组非DR组30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视网膜病变。DR组30例2型糖尿病已并发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含非增殖期及增殖期)。对照组在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观察三组中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含量,并观察各组的变化。结果DR组中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随着DR的病变程度渐增加,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对PCI治疗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于我院进行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PCI治疗中是否发生“无复流”分为两组,分别为“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MP-9水平并比较。结果无复流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MP-9水平均高于血流正常组(P<0.01)。结论PCI治疗前血浆MMP-9、hs-CRP浓度在理论上对预测PCI治疗中“无复流”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 2018 年 1-12 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其中的 40 例失代偿期患者为甲组, 40 例代偿期患者为乙组,再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 40 例为丙组,检测 3 组的血清学指标,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评比。 结果:甲、乙组的 TBIL 、 ALT 、 ALB 与丙组进行比较,具备显著性差异( P < 0.05 );甲组 ALB 高于乙组, TBIL 、 ALT 低于乙组,乙组 ALB 低于丙组, BIL 、 ALT 高于丙组,以上数据的差异方面具备着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对诊断肝硬化及判断肝硬化患者的预后临床价值显著,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和α-岩藻糖(AFU)肝功能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对肝转移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ALP、GGT、LDH采用速率法,检测CEA采用放射免疫法,AFU采用免疫比浊,分别检测136例肝转移瘤和114例未转移原发瘤患者血清,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转移瘤患者组血清ALP、GGT、LDH、AFU和CEA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转移原发瘤组(P<0.05);肝转移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U、C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瘤血清ALP、GGT和LDH阳性率分别为66.18%,63.23%和60.29%;未转移原发瘤阳性率分别为6.14%,7.89%和6.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肝转移瘤的阳性率为72.06%。结论血清ALP、GGT与LDH水平的测定对肝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而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肝转移瘤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肝癌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20例为观察组,同期抽取我院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血清肝癌肿瘤标志物如CA125、CEA、GGT、ALP、AFP、AFP-L3、PIVKA-Ⅱ等水平。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分析各项肿瘤标志物诊断肝癌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CA125、CEA、GGT、ALP、AFP、AFP-L3、PIVKA-Ⅱ等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而各项肿瘤标志物单独诊断肝癌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且P>0.05。结论临床中血清肝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为肝癌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对CHF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已经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其发生与发展的基本机制,是CHF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是反映心室的主要功能状态及预测心衰患者预后、死亡的判断指标,研究证明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炎性细胞因子可用于心衰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生化检验时发生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及处理要点。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统计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结果血液生化检验中,患者胆固醇偏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偏低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在胆固醇偏高与偏低患者中,原发性胆固醇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继发性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固醇在血液生化检验中的检出率高于低胆固醇患者,胆固醇异常通常与原发性疾病相关,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胆固醇异常,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与诊治的安全性。